去年6月初,俄羅斯舉辦了規模宏大的圣彼得堡市建立300周年的紀念活動。按照俄羅斯人自己的說法,這次慶典是俄政府向世界展示自己,提升本國國際形象,鼓勵國人奮發圖強,重振雄風的良機。
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在經過艱苦奮斗和付出沉重代價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之后,于1703年親自規劃建立的一座海濱城市,把它作為引進西歐國家先進技術和人才、進行對外貿易的窗口和平臺。從此俄羅斯融入國際社會,國勢日隆,成為東歐的一個強國。
夢寐以求打開海上門戶
沙皇彼得一世出生于1672年5月30日。他的童年是在宮廷權力斗爭的腥風血雨中度過的。彼得親政時的俄羅斯,雖然是一個地垮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但卻十分貧窮、落后,仍然處于中世紀的黑暗和愚昧狀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出海門戶,處于一種與世隔絕狀態。
1693年彼得率員視察白海東南岸的阿爾漢格爾斯克港。在港口碼頭上,他看到俄國的木材、亞麻、皮毛等商品堆積如山。由于沒有本國船只運出銷售,外國商人殘酷壓價,俄商不夠成本,寧可讓它爛掉也不出售。彼得明白了俄國落后的一個根本原因。
1695年為了奪取黑海的出海口,彼得率俄軍攻取黑海南岸原屬俄國、后為土耳其占領的亞速城。因為俄國沒有海軍,無法阻止土軍從海上源源不斷地向城內供應糧食和彈藥,盡管俄軍奮勇作戰,但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彼得親睹一千余哥薩克敢死隊員在土軍猛烈炮火下殉身城下。
這些刻骨銘心的親歷,使彼得日益形成堅定的信念:必須要有海上門戶,要有自己的海軍,讓愚昧落后的俄國融入歐洲,把歐洲先進的技術引進俄國。“俄國需要的是海域”。這是彼得畢生為之奮斗的座右銘,也反映了俄羅斯民族的心聲。
隱名喬裝去西歐學習科學技術
率團去西歐訪問,學習先進技術,是彼得的夙愿,1697年2月,他在克服保守勢力重重阻攔之后,終于成行。這個使團共有250人,其中有30名留學生。他把使團的領導工作交由三位大使負責,自己化名彼得·米哈依洛夫,以留學生的身份隨團出訪。
使團到東普魯士的海濱城市哥尼斯堡,他向一位上校拜師學習打炮技術。其后,彼得隨團到達以造船業聞名于世的荷蘭薩爾丹,這里工場林立,氣笛長鳴。他借住在一個鐵匠家里,生火做飯,洗衣搭鋪,全部自理。他跟著師傅學習木工,斧子劈,刨子刨,樣樣活都干,而且干得非常出色。不久,他得到荷蘭當局允許,又到東印度洋公司學習造船學理論。為了完全掌握這門技術,他堅持完全由留學生成功地獨立建造了一艘三桅巡洋艦。
1698年1月使團來到英國。彼得除了進一步學習造船理論外,著重學習英國的議會制度。為了真實了解英國君主立憲的運作程序,彼得獲準在英國上院會議廳旁邊的一間房子里,聽取會議進行的情況。后來彼得覺得國王參加議會當面聽取議員的意見,很有益處,俄國應該向英國學習。
使團在同年1月到達波蘭。因為他同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私交甚厚,他不再隱姓埋名,而以沙皇名義同對方會談。彼得率團出訪西歐各國,除了學習先進技術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政治任務,就是游說各國建立反對土耳其同盟,結果很不理想。在會談中奧古斯特二世向彼得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形勢,提出共同反對瑞典最符合兩國利益。由于他說得有根有據,使彼得十分信服。并從此將俄羅斯爭奪出海門戶的重點,從黑海轉移到波羅的海。瑞典當時是個東北歐強國,占領了波羅的海東西兩岸許多海灣和土地,俄羅斯沿海的許多土地也被瑞典占領。彼得和波蘭國王擊掌為誓:不敗瑞典,誓不罷休。
雷厲風行革除弊政
彼得一世回國后立即雷厲風行地全面進行改革,革弊興利,趨利避害,使整個國家面目一新。
首先改革禮儀制度。在彼得回國的第二天,大臣、貴族、領主紛紛前來晉見。彼得早已等候。他身穿西服,胡子全部剃光,完全是歐洲人的打扮,他對來者行跪拜禮立即加以糾正,說那是舊的儀式,今后再不能行這種禮了。他簡要向大家講述這次出訪的成果和西方的進步以后,就提出首先進行禮儀改革的要求。這時,他拿出一把剪刀,把前面的幾位親信重臣的胡子剪了下來,盡管大家不滿意,但皇命不敢違抗,很快就在朝廷所有官員以及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接著彼得又要求大臣們帶頭換掉寬大、拖地的長袍,一律改成西裝,并逐步在全國推行。
進行政治改革是彼得思考已久的大事。他對蓄謀政變的宮廷貴族及其工具———射擊軍重拳出擊,嚴厲打擊,先后兩批處死799名叛軍官兵,甚至對某些罪犯采取車裂、暴尸的殘酷手段,使人們明白沙皇的意志和權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彼得在1699年設立了由他的親信組成的辦公廳和樞密院,又兩次進行地方行政改革,從而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彼得還“溫和”地告訴神職人員:教會活動只限于精神方面,不得干預政治,不得插手世俗事務或儀式。神職人員同樣要效忠沙皇,無條件執行沙皇旨意。
軍事改革是彼得各項改革的核心和重點。他取消了原有的雇傭兵和貴族軍隊制度,實行征兵制,主要征集對象是農民,先后征兵53次,經過嚴格訓練建成一支20多萬人的精銳部隊。對于軍官的選擇,不是看門弟出身,而是看軍事才能和軍功,有力提高了軍官的素質。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可以說耗盡了彼得畢生的精力。他在頓河上游的沃羅涅什建立起造船基地。下令籌集資金。凡擁有農奴1萬戶的領主和8千戶的教堂要繳納一艘戰艦,逾期不交的將沒收土地財產。皇室人員也不例外,彼得自己帶頭捐了9條戰船。資金征集到以后就由從歐洲聘請來的技師主持建船,先后建成能架16門、46門大炮的火攻船24艘,加其他各種船只計2000余艘。1696年成立了黑海艦隊。1703年又在奧洛涅茨造船廠造成43艘大型戰艦,成立了波羅的海艦隊。
為了支持軍事改革和軍事建設,彼得采取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措施。他大力支持和促進對外貿易,鼓勵商人到國外去做生意,除了發展同歐洲各國的貿易外,也同東方中國、印度等國發展貿易。同時頒布關稅條例,對進口的外國商品課以高稅,以保護、扶植民族商業。彼得還采取多種措施,促進工業生產的發展。他鼓勵商人開辦工廠,國家給予貸款和各種優惠條件。鼓勵外國人在俄投資辦廠,在經營一段時間后,轉讓給俄國人經營。國家招聘國外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到俄國幫助興建官辦工場。他還通過政策規定,促使大批農奴進人工場,從事工業勞動。彼得執政前,俄國軍需民用的鐵都要從瑞典進口,到1725年已經可以向國外出口。1680年俄國國庫收入為150萬盧布,到1725年,超過900萬盧布,翻了6番,保證了戰爭的經費需求。
彼得以鐵的手腕進行上述改革。他不僅殘酷鎮壓叛軍和農民起義,即使自己的親屬違抗改革,觸犯刑律也毫不留情。他的姐姐索菲婭,因為支持射擊軍叛亂被他終身監禁于修道院。他的兒子并已立為太子的阿列克塞,因為勾結奧地利反對改革而被捕囚禁,死于獄中。正如馬克思所說:“彼得大帝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
圣彼得堡的建立和發展
彼得大帝自l 695年7月與土耳其在亞速交戰,直至1723年爭得黑海西岸和南岸,先后征戰28年。其中絕大多數為俄羅斯爭奪出海門戶。
1702年,彼得一世趁瑞軍主力遠征波蘭,波羅的海沿岸防務空虛之機,率領大軍直奔涅瓦河口,先后攻克了瑞軍堅守的諾特堡和寧尚茨堡。整個涅瓦河流域全部落入俄軍手中,俄國在波羅的海開辟出海口的夢想成為現實。
1703年5月6日,彼得帶領一班人馬,乘船順涅瓦河而下,偵察、尋找建立城堡的理想地方。他們在進入芬蘭灣海域時發現一個名叫盧斯特·艾蘭特的島嶼(意為“快樂島”),地理環境非常好,景色迷人。彼得用刺刀在島上劃了兩個十字劃痕,隨同前來的將軍緬什科夫提議就在這里建堡,并命名該島為圣彼得堡,彼得欣然同意,隨即命士兵挖土奠基。這一天便成了未來俄羅斯首都的奠基日。不久,彼得把海軍造船廠從拉多加湖遷到這里的一個島上,命名為海軍島。
圣彼得堡位于涅瓦河入海口的三角地帶。涅瓦河意思是泥濘的河,這里地勢低洼,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對建立大都市而言都很不理想,甚至較為惡劣。但彼得認準的事,就得堅持到底。他身體力行,三次徒步勘測選址,界定城市版圖。他不惜重金從各國聘請專家,規劃城市布局,美化城市環境。調集全國能工巧匠精心建筑,使整個城市別具一格。建筑需要大量的石料,他下令其它城市禁止用石料搞建筑,將所有石料都調往彼得堡,并規定:凡駛進彼得堡的船只必須裝載30立方石料,否則不準靠岸。建筑缺乏大批勞動力,彼得就下令各省每年要為建設圣彼得堡提供4萬名勞工。這些人調來后沒有住處就住草棚,糧食不夠就吃糠菜,而且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高,稍有懈怠,就要受到鞭刑。由于繁重勞動和疾病折磨,大批勞工死去,彼得命令將犯人押來充當勞動力。據估計,在建筑圣彼得堡的過程中,有20多萬人獻出了生命。
1713年彼得下令將宮廷、元老院、政府機關和外國駐俄使節遷到圣彼得堡辦公,并勒令385戶貴族,作為首批移民,定居圣彼得堡。加之有些人自愿到這里開發建設,謀求升遷發財,到1714年圣彼得堡人口已達4萬,1725年增加到7萬。與此同時,工廠、商店、學校以及文化、衛生、交通等市政設施相繼建成,經過20多年的建設,才建成了都市。
新都主要由兩個相鄰的大島組成。瓦西里耶夫島為市中心,島上狹窄的一端被劃定為政府機關和商業區,“十二院大廈”是其最具特色的建筑,為政府各機關的辦公室。大廈前面是巍峨壯觀的博物館大廈。海軍島是以彼得羅要塞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共有6座要塞。島中央是用于慶典的“三圣廣場”,廣場一側建有教堂,教堂不遠處是森嚴的冬宮,旁邊是海軍部大廈。島中的涅瓦大街,均鋪著石料路面,又長又寬,道旁植樹,整潔美麗。兩個島隔河相望,有多座橋梁相通。沿河兩岸座落著一排排意大利式的兩層宮邸,彼得的親信和達官顯貴大多住在這里。新都中最美的是“沙皇夏宮”,它富麗堂皇,出類拔萃。
1725年圣彼得堡已成為設施完備的都市,在許多地方可以與西歐城市相媲美,彼得把它視為掌上明珠,自豪地說:“新都是通向歐洲的門戶,是插在波羅的海岸邊的一把雙刃利劍,是開辟俄國與西歐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捷徑。”
同彼得大帝夢寐以求、畢生奮斗打開海上門戶、融入國際社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清王朝長期實行的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的閉關鎖國政策。與彼得大帝基本同時代的清康熙及其以后的雍正、乾隆三代,確實給中國帶來康乾盛世。
但是,當時西方國家工業、科技正在以一日千里之勢迅猛發展,而清王朝封建統治者對此茫然無知,頑固地堅持腐朽落后的封建經濟制度和體制,拒絕任何根本性的改革。在對外關系上,堅持閉關鎖國的錯誤政策。把自己隔絕于日新月異的世界體系之外。馬克思在評述中英鴉片戰爭時曾極其深刻地指出:“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界,并因此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果然,其后在“洋人”的堅船利炮而前,只有屈辱地以與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來茍生。所以,有些史學家認為,“彼得的崛起是旭日東升前的曙光,‘康乾盛世’是落日西下時的余輝。”我覺得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