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法治建設時間表
據新華社4月27日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6日下午進行第12次集體學習,主題為法制建設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凋了三個問題:第一,發展民主政治,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第二,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第三,依法執政,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強各項監督制度建設,把黨內監督、專門機關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緊密結合走來,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考慮到國務院的《全面推進仍法行政實施綱要》剛剛發布不久人們不免聯想到,中央的這兩次舉動是不是存在一種前后呼應的關系?
制定《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最直接動因主要是,“行政管理體制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還不適應,依法行政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制度建設反映客觀規律不夠,難以全面、有效解決實際問題;行政決策程序和機制不夠完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時有發生,人民群眾反映比較強烈;對行政行為的監督制約機制不夠健全……”
前后比照,胡錦濤在中央政治局的學習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有種種契合之處,譬如對公民權利(知情權、獲得救濟權、財產權、政治參與權等)的重視,譬如對立法和司法的重視,譬如對市場經濟活動中應該盡可能發揮市場經濟主體活力的肯定,譬如對政府行使權力某種程度的自我約束和自我限制。
同以前相比,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對法制建設的討論已經更加深入,更加務實。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壓治國家確定為治國的基本方略。中共十六大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并明確提出“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這為中國的法治進程指示了方向,可基本上還是宏觀、抽象層面的一種描述。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則針對性地提出了怎樣實現依法行政的相對詳細的措施和要求。從某種程度上這說明,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已經不再流于口號、理念和標語,已經成為執政黨和政府實實在在的行動,中央已經開始謀求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法治國家,把政府打造為一個法治政府的形象。《實施綱要》也提出了10年左右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時間表。
應對社會難題
除了人世“逼迫”效應再次展現之外,中央政治局第12次學習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綱要》出臺的另外一個重要背景是中國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中國更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所遭遇的諸多社會難題:以農民工為代表的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突發事件的處理、腐敗問題、政府官員權力行使不當所引致的上訪現象的
增加、地方保護主義、社會治安、各地房屋拆遷引發的沖突,等等。
最近幾年來,這些社會難題已經成為顯著的社會現象,并且都有一些產生廣泛影響的標志性事件,例如去年的SARS危機、孫志剛事件、河南省“種子風波”、重慶井噴事件、寶馬撞車案,今年的禽流感疫情、劣質奶粉毒害嬰兒事件。著名法學家江平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指出,公民的知情權、政府公信力、可問責的政府、對于政府和省級人大規定的法規的憲法監督和違憲監督,對公民的人身和財產賠償補償問題,是我們現在市場建設里面比較根本的問題,可以看出,中央已經認識到,在信息化潮流席卷世界、么民的民主意識空前增強的今天
對一些社會問題“堵”“捂”“壓” 已非解決之道,從法律的角度以法律的方式予以化解已經是今后政府行事的基本取向,政府及其組成人員必須完成從強制型管理模式到服務性管理模式的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健全的問責機制的匱乏,地方政府在施政過程中,對這些問題往往有往上推和推給后任的極大沖動。又由于風險責任承擔機制的匱乏,一級政府或政府部門的違規行政,盲目或違法決策,責任者個人很少或者根本不承擔相對應的風險責任,這一點和前面說的規避沖動結合在一起,將積累越來越多的中央政府面對的難題。
這一點,在最近一段時間的宏觀調控過程中體現得相當明顯,不少地方政府對中央的預警態度十分漠視,這也是江蘇違規上馬鋼鐵項目的“鐵本”事件發生的重要背景。胡錦濤在政治局學習的講話中意味深長地說:“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緊急,越是矛盾突出,越要堅持依法辦事。’有專家指,這段話主要就是沖著地方政用和中央管理部門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