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歐盟成員國的首腦今年高頻率的互訪,給中歐關系打上了一個“激情燃燒”的印記。歐盟委員會前主席普羅迪曾在今年5月激情昂揚地宣布:“中歐已經訂婚。”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馮仲平研究員清楚地記得,一位歐盟官員曾對他說,在歐盟委員會“沒有一個機構與中國無關”。
寒冬里的熱情聚會
古樸、靜謐的荷蘭海牙“騎士廳”12月8日這天有點熱鬧。700多年前,海牙城從這里開始發端,中歐領導入今天也選擇在這里商討中歐未來的發展大計。
寒冬里的這場聚會,把中歐關系推向高潮。《第七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公報》的發表,以及8項協議的簽署,標志著2004中國外交“歐洲年”的圓滿謝幕。
中歐雙方都把此次峰會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承前啟后”的會議。
“承前啟后”,是因為參加會議的歐盟領導人中,以巴羅佐主席為代表的歐盟委員會班子在11月剛剛上臺,在今后5年中,新的歐盟委員會將與中方一起擔負起鞏固中歐現有合作,深化中歐戰略伙伴關系的重任。
而且,此次會議的形式也可謂“承前啟后”,即在繼承中歐領導人會晤的傳統的同時,又增添了兩片“綠葉”——思想庫圓桌會議和工商峰會。所以,此次中歐會議實際上是“三峰會”。
6日至7日,中歐聯合舉辦了中歐思想庫圓桌會議,中歐20多位著名專家濟濟一堂,深入分析了中歐政治、經濟、外交、科技等方面的關系,并以現實人手,提出許多加強中歐關系的新穎觀點。
溫家寶總理非常看重這個圓桌會議。 7日晚,不顧10多個小時長途飛行的疲勞,下飛機第一場活動就是與中歐思想庫的專家們會談。5位中歐思想庫代表,從不同的方面向溫家寶介紹了他們的研討成果。溫家寶認為,第一次中歐思想庫圓桌會議“開了一個好頭”。
在領導人會晤之后,中歐雙方還于9日舉辦“中歐工商峰會”,這是有近500名中歐企業家出席的盛大會議,溫家寶總理和歐盟領導人出席并講話。對于把經貿關系做為核心推動力的中歐關系來說,“工商峰會”的影響力是可想而知的。
一位歐盟專家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思想庫圓桌會議、領導人會晤、工商峰會先后舉行,這是歷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以來的首創,體現出中歐雙方“多渠道、多層次”之間交流的暢通,為中歐政治、經濟、學術、科技等全面關系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歐盟委員會對外關系委員瓦爾德納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說,這次峰會取得的成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她說,她本人與中方聯合簽署了4項協議,任何一項協議都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比如我簽署的中歐教育合作機制協議,對中歐學生們的交流創造了更便利的條件,對增進年輕一代的相互了解、對中歐未來的長遠關系都具有戰略意義”。
中歐關系靠什么加溫
首腦會議只是今年中歐外交的一個片斷。歐盟著名思想庫“歐洲亞洲研究所”的主任范·德·吉斯特博士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分析,近年來歐中間共同利益的迅速擴大,是促使歐中關系“激情燃燒”的根本原因。
吉斯特認為,歐中經貿合作這一“硬指標”,是歐中關系中最核心、最穩固的基礎。近年來,歐中雙邊經貿合作日趨緊密。
溫家寶總理指出,中國和歐盟的經貿合作持續發展,雙邊貿易額今年將超過 1500億美元,去年提出的4年目標將提前 3年實現。擁有25個成員國的歐盟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也成為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就在中歐領導人會晤前兩天,意大利總統錢皮帶著近200名企業家、共4架專機的空前龐大的代表團來了。他們意向中的項目從上海世博會、南京菲亞特、東北老工業基地一直到江西昌河直升飛機,
與此同時,德國總理施羅德率團訪華,代表團中有35個工商界領袖的名額。據當地媒體報道,共有150多家自覺有分量的大企業,“削尖子腦袋”想擠進代表團。中歐經貿合作的分量,由此可見一斑。
蜂擁來華的歐洲人自然是意識到了中國崛起帶來的巨大機遇和對歐洲的重要性。他們開始爭先恐后地搭乘疾駛的“中國船”。
中國前駐歐盟大使丁原洪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中國發展速度快,但在發展程度上難以對歐洲構成威脅。中國目前具有優勢的主要還是低端產品,與歐洲正好形成互補。況且中國和歐洲不存在根本性的利害沖突,在伊拉克等國際問題上立場相近。因此,對“圈內市場”已經相對飽和的歐洲來說,中國目前仍然是“機遇”之地。
在吉斯特看來,“國際政治考量”也是歐盟提升對華關系的重要原因之一。“歐盟一直追求的是多極化世界。與世界上重要的力量加強合作,如歐盟安全戰略中提到的亞洲的中國、印度、日本等,是非常重要的。”他說。
另外,他認為中國的崛起,以及由此帶來的中國在地區和世界事務上的影響力,也是歐盟非常關注開需要借重的。
激情還將繼續燃燒
隨著中歐關系的緊密,歐洲人對中國的“親善度”人大提高。
一位比利時人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時下“中國”正越來越多地成為歐洲人茶余飯后的談資。他們也談中國“人權問題”,但更多的時候,歐洲人談論的是中國經濟的騰飛和中國的崛起。他們對中國的喜愛程度正在提高。
逛一逛歐洲的“家樂福”超市,“中國制造”可謂琳瑯滿目。雖然這也引起一些歐洲制造商的“苦惱”,但對于普通歐洲人來說,價廉物美的“中國制造”為他們所愛。
歐洲媒體對中國的宣傳,正在悄悄地改變。隨手翻開《金融時報》。《經濟學家》,幾乎每一期都有關于中國的報道。這些報道中也有不少反映中國的”問題”,但與過去相比,報道客觀了不少,正面報道的量也在不斷增多。歐洲的電視節目中,上海外灘的繁華夜景會不時地出現。
在中國已慢慢降溫的“武俠熱”,卻正風靡歐洲。歐洲人對《臥虎藏龍》和《英雄》中的,“中國功夫”津津樂道。連比利時的小城SPA,每年都要舉行中國舞龍和武術表演。
中歐之間這種一片大好又一言難盡的局面被溫家寶總理用頗含中國式禪機的“船”和“橋”來比喻。溫總理8日在海牙說,中歐之間有很多共同點,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又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應當是“同在一艘船上”。而由于社會、歷史和文化的差異,中歐之間存在分歧和“一座尚未建好的橋梁”。
一邊順風共駛,一邊修建橋梁,是對未來中歐新型伙伴關系的最生動描述。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順風順水的中國船仍將是歐洲人爭搶的對象。德國經濟學教授拉爾夫·克里默教授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未來中歐之間貿易仍將繼續增長,不過動力將更多來自中國國內市場——尤其是內地市場的增長。
曾在江西南昌任教的他,親眼看到一年之內贛扛北岸崛起了一座新城,其情景非常類似于90年代上海浦東的崛起。
歐盟委員會在自己官方網站上說,中歐之間已經建立了一種“現代伙伴關系”——從傳統到非傳統,經濟到政治到社會,涵蓋各領域。在不遠的將來,還要簽署一項“新的歐盟中國框架協議”。
對于未來,中國社科院沈驥如研究員有一個被他稱之為“比較理想主義”、的暢想:到那時,中歐合作的橋梁或許可以包括進俄羅斯和印度,綿延到整個歐亞大陸,形成一個歐亞大陸自由貿易區。
軍售禁令何時解除
在媒體的一片熱炒聲中,歐盟并沒有在峰會上解除這個禁令。不過,樂觀的是,歐盟此次在首腦會晤中發出了“歐盟有解除禁令的政治意愿,并將為此繼續努力”的積極信號。
據熟知內情的歐盟官員向《瞭望東方周刊》透露,歐盟重審“禁令”仍在3個問題上“卡殼”。首先是“人權”問題,盡管:目前歐盟官方已經表示,“人權”問題并不與“解禁”掛鉤,但又表示“中國人權的實質性進步,將對‘解禁’有利’。
其次,歐盟擔心“解禁”將加重“臺海局勢”的緊張,危及地區安全。不過,歐盟內部許多成員國也認識到,兩岸局勢的緊張與否,并不取決于解禁,把“解禁”與“臺海局勢”聯系起來是“沒有意義的”。
第三是軍售禁令的替代方案問題。歐盟希望把完善后的《武器出口行為準則》,作為“對華軍售禁令”的替代方案,目前,歐盟輪執主席國荷蘭正在負責對歐洲《武器出口行為準則》進行修訂。
11月26日,前歐盟高官彭定康對歐洲議會發表了一次意味深長的演講。他說:“我們非常愿意跟中國發展戰略伙伴關系……成員國正在考慮如何改進《武器出口行為規則》。”
如彭定康所暗示,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歐盟將會采取迂回折衷之術,與中國“修橋”——即修改1998年制訂的《武器出口行為規則》,“有限制”地解除對華軍售禁令。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馮仲平研究員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限制”,主要是指,增加條款“防止”大量武器流入中國,并要求成員國提高對華軍售的透明度。考慮到歐盟的法律程序,最早可能的時間是明年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