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制度安排、經濟政策選擇以及經濟學研究基本上是在英美自由主義經濟學的脈絡下展開的,以至于我們談及經濟學,就盲必稱“市場”、“產權”和“私有制”這類概念及以它們為基礎的一整套話語體系:當我們談及經濟實踐和經濟政策時,就必然是英美尤其是美國的經濟實踐和市場模式,即所謂的“盎格魯——薩克遜”模式。
英美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理論模式和政策主張為中國理論界和一些政策制定部門人員所推崇,輕易地就被當作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與此相應的是,在當前種類繁多的經濟讀物中,多是翻譯過來的英美經濟學家的著作和以各種方式對之進行闡釋的國內經濟學者的作品,關于其他經濟模式,尤其是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經濟學譯著和創作則少得可憐。對那些同樣比較成功的市場經濟模式,像德國模式和東亞模式,很多人知之甚少。
《社會市場經濟辭典》由德國100多位頂尖經濟學專家精心撰寫而成,是一本系統介紹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辭典,是關于“德國模式”的百科全書,“旨在闡釋社會市場經濟的經濟和社會政治綱領及其政治實施狀況”。它并不深奧,也沒有復雜的邏輯推理,文字簡潔而有力,內容系統而全面,對于我們了解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歷史演進和當代形態頗有幫助。
作為“德國模式”稱謂的社會市場經濟雖然成型于二戰后,但這種經濟社會體制的產生卻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社會市場經濟不過是為德國歷史上形成的獨特的經濟社會體制找到了一個更貼切的名稱。“放寬歷史的視界”,我們看到,19世紀的德國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在一起,正如馬克思所認為的,那時的德國既苦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又苦于資本主義的不發展。
那時,英國的廉價工業品像潮水一般涌進了德國的市場,李斯特從當時德國的歷史課題出發,從當時德國與英國相比處于二流國家的地位出發,建立了國家主義經濟學。隨后的歷史學派繼承了李斯特的歷史使命,并針對當時國內剛出現的“社會問題”、“勞資問題”主張采取“階級調和”的社會改良主義政策。
19世紀70年代以后,新歷史學派 (講壇社會主義)形成,這時德國產業資本逐漸壯大,開始走向壟斷資本主義,其內在矛盾也日益尖銳,勞資問題日益嚴重,講壇社會主義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社會改良主義方案,他們持一種折中主義的立場,是“第三條道路”最早的思想淵源。當時的俾斯麥政府為了與社會民主黨和工會爭奪工人階級,推行所謂的“君主社會主義”,開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二戰后,德國戰敗,德國理論界圍繞未來的經濟社會體制展開了一次大討論,一派主張實行計劃經濟模式,另一派主張選擇一種市場經濟模式,最終,艾哈德選擇經濟自由主義者米勒,阿爾馬克提出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并以貨幣改革為先導,開始推行社會市場經濟體制。
作為有實用主義傾向的經濟學家,米勒·阿爾馬克在設計社會市場經濟方案時,考慮到了德國的歷史傳統和“社會主義”思潮在公眾中的影響,吸取了他們的一些主張,使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具有明顯的中間道路特征,從而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所以,德國很快就度過了改革的震蕩期,步人了高速增長的階段,創造了一個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
迥然不同于英美模式的德國模式的運作,讓我們感受到德國模式在二戰后的逐步成型,德意志這個崇尚理性和思辨的民族在經濟領域的獨特創造。
中國的體制改革日益進入“攻堅階段”,各種深層次矛盾逐步暴露出來,社會公正問題成為當前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前一陣兒炒得沸沸揚揚的“郎咸平事件”就從一個側面揭示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而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則較好地處理了自由與秩序、改革與穩定、發展和公正之間的關系,這對于現階段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發展是有借鑒意義的。
當然,該書是以辭典的形式進行寫作的,這就限制了作者對某些問題更深入地展開討論。對于我們當前的問題和爭論,《社會市場經濟辭典》雖然開不出現成的藥方,但它所捉供的經濟政策的出發點和經濟政策制定的理論邏輯——“自由+秩序?、“市場+公正”——對于這些爭論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