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當柳傳志將舉世矚目的聯想收購IBM的最終結果公布時,場內一片嘩然,除了持久的掌聲以外,口哨聲亦不絕于耳。
此前的諸多猜測,以如下結果告終:聯想以6.5億美元的現金,價值6億美元約18.9%的聯想集團股票收購IBM包括筆記本在內的所有PC業務,包含IBM的PC渠道、研發中心、供應鏈、筆記本晶牌THINK的完整擁有以及IBM晶牌5年的使用權。另有5億美元的凈債務轉到聯想名下。
2004年12月15日是聯想的20歲生日。“民族高科技企業晶牌”聯想將這個充滿風險的行動作為自己國際化的“成人禮”。
盡管聯想早就開始了國際化進程,但是影響力僅僅在亞洲地區,產品銷量絕大部分在國內。
“我要到美國去,做不了那么大。” 2001年,柳傳志曾經對記者做過這樣的表示。當時,聯想已經穩固確立了國內PC老大的地位,但是對于自己國際化的能力還吃不準。
聯想集團新任董事長楊元慶透露,在2000年前后,IBM就向聯想拋出了橄欖枝。但是,在當時的聯想看來,這有點像天方夜譚。再有,當時互聯網的熱潮使得聯想有些猶豫,他們看好圍繞PC的多元化。
此后,聯想陷入長達數年的國際化還是多元化的徘徊之中。2003年,在楊元慶寫給員工的信中,一句“對高增長和多元化的過分追求與有限的能力和資源不匹配,以至于廣種薄收”的總結為這場多元化狂想畫上了句號。
回頭一看,聯想國內PC第一的地位在DELL公司的直銷模式下業已出現些許搖晃。
而在國際上,DELL是當仁不讓的世界第一PC品牌,銷量占全球18%的份額,聯想僅以2%排在第9位,而且7成銷售額來自中國市場。預計完成收購以后,聯想全球銷售額將上升到8%左右。
對于聯想而言,此次收購最大的意義在于,聯想將開始在世界平臺上與 DELL競爭。兩家公司都是以營銷能力稱雄各自的領域的。
12月7日,針對即將宣布的并購, DELL公司總裁戴爾表示:迄今在PC領域,尚沒有看到成功的并購案例。
“競爭對手肯定會這么說。”柳傳志笑評。但是,自1995年以來,發生的一系列PC并購事件確實印證了戴爾之言。另一家華人PC業巨子臺灣宏基電腦曾經在 1996年并購德州電器,但是后來因沒有在美國打開銷售渠道而折戟,中國近鄰索尼和三星在PC方面的收購也都以失敗告終。而著名的惠普并購康柏案幾乎成為公認的失敗案例。
業界普遍認為,PC已經逐漸同質化,如同1999年前后的國內家電行業一樣,沒有真正的高科技含量可言。現在,國內PC的價格正以每年4%的速度—卜滑。在這個時候,IBM拋掉的是一個包袱。
柳傳志回擊了這種說法。他說,對IBM不重要的東西,對聯想可能恰恰是重要的。聯想收購IBM,看重的是它的技術和渠道。IBM設在日本的研發中心是世界上最優秀的, IBM的客戶也主要集中在高端。“聯想如果達到這個水平,要到什么時候?”柳傳志反問。
作為世界上第一臺PC的制造者,在1994年,IBM就開始了大規模的轉型,在2003年的營業收入中,PC僅僅占到10%左右,且處于虧損狀態。
對于這場并購的質疑還有很多:文化融合怎么辦?客戶流失怎么辦?楊元慶和原IBM的總經理能配合好嗎?
聯想則自認為已有收獲,那就是品牌的提升。
通過公關手段提升產品形象,然后再擴大銷售,這是聯想的慣用手法。這一次也不例外,從事先的傳聞出現,到最終確認,持續了半年左右。
早間柳傳志曾經暗示說;成為奧委會全球贊助商有更大的目的。在12月8日收購IBM以后,這個“包袱”才真正抖開。“我們現在在國際上賣PC還是IBM品牌,只是利潤都流到了聯想這里。18個月后等大家都習慣了,就有可能是IBM—聯想的雙品牌。到了2008年,我們的產品還將提供給奧運會組委會。5年中,我們再大力進行宣傳的話,大家就都知道聯想了。”
按照協議,聯想享有IBM5年的品牌使用權。這5年,正好跨越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圍繞并購所產生的爭論屆時可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