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歷時8天的“華夏文明看山西”文化藝術周在北京落下帷幕。致力于建設文化強省的山西此次獻出了“山西古代壁畫”、民族交響樂《華夏之根》等在內的多項文化大餐,在文化界掀起一場山西文化熱。
不過,在文化周上最為外界所關注的是停辦了23年之久的趙樹理文學獎重新回歸。12月8日,在中國作協召開的“趙樹理文學獎”評獎新聞座談會上,作為該獎的主管部門,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申維辰的表態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山西要把‘趙樹理文學獎’一直高質量地辦下去,爭取辦成中國的‘諾貝爾文學獎’?!?/p>
據《瞭望東方周刊》了解,恢復后的趙樹理文學獎將由民間和官方合辦,獎金預計會達到30萬人民幣,雖然距離諾貝爾文學獎尚有不小的差距,然而這已經是國內文學獎中的最高水平。
同時,山西作協主席張平也表示,趙樹理文學獎的評獎機制也要借鑒諾貝爾文學獎,將組織全國有特別貢獻的作家、學者、評論家、編輯家和文學組織工作者成為專家庫,采取專家委員會提名制和投票制,以實現公平和公正。
“這有作秀的成分在內。不過,無論是否作秀,對于中國文學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币晃徊辉敢馔嘎缎彰奈膶W評論家這樣評價。
趙樹理文學獎的復出還存在許多疑問。比如,最基本的一點,趙樹理文學獎能存在多久。趙樹理文學獎1981年頒發了一屆之后,就停止了23年。那么,這一次的壽命有多長呢?
張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至少在我擔任主席的這一屆會一直堅持下去?!比欢?,這樣的回答顯然只能讓外界更加擔心。
事實上,趙樹理文學獎的高調回歸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中國文學獎脆弱的一面。眾所周知,相比80年代的輝煌,中國文學如今已逐步邊緣化,但中國文學獎的數量卻越來越多,比如“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馮牧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大家》文學獎”、“中國作家大紅鷹杯文學獎”等,名目繁多。
不過,每當眾多的文學獎名單揭曉的時候,也就是批評紛紜而至之時?;蚺u內幕操作,或批評總是“獲獎專業戶”獲獎,或批評缺乏權威性……
華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揚參與了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初審工作,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文學獎最初設立只是為了給作者解決生活問題,現在的文學獎更重要的就是宣傳新的好的作品。在市場經濟下會有更多的文學獎產生,這對文學發展還是有作用的。但是在文學獎的操作中也就更要明確規則和提高透明度,這樣才能讓:更多人信服,也才能真正起到宣傳作用。
自1980年創立,茅盾文學獎始終是國內最重要的文學獎項,中國作家都以榮獲這個獎項為最高榮譽。然而,在樹立了自己的權威性的同時,也遭遇了各種質疑?;蛟S正因為擔心流言蜚語,茅盾文學獎始終在低調中行進。
不過,“樹欲靜而風不止”,這種不同尋常的沉默反而激起了外界的種種猜測。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原定于2004年秋天公布最終結果,但直到現在,仍然沒有絲毫動靜。外界只是大概地知道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的評選有了新的變化:評委會不再:老年化”,保證京外評委不少于評委總數的1/3。
當《瞭望東方周刊》向茅盾文學獎評委會咨詢此事時,評委會工作人員的回復是:為了確保公平,防止一些人“走后門”,只要和這個獎項評選沾得上關系的人都被要求對媒體三緘其口。
著名文學評論家陳思和教授認為,文學是需要熱鬧的,在這樣一個文學愈加得不到大眾關注的時代,文學獎的“熱鬧”能讓大家注意到文學界的新作品。特別是茅盾文學獎這樣有影響力的獎項,更能起到宣傳優秀作品的作用。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究竟花落何處,這或許是當下文壇剩余不多的懸念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