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四屆京劇節在上海開幕的前一天,濟南京劇團《一代詞人李清照》劇組召開新聞發布會。坐在臺上的是該劇的主創人員、編劇羅懷臻、導演黃在敏以及濟南京劇院的領導。
臺下,一個瘦瘦小小、毫不起眼的女子安靜地坐在第一排,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在該劇的編導和劇團領導作過一輪發言之后,第一排的女子被請上臺,大家這才認識了她——《一代詞人李清照》的女主角李青。
李青非常靦腆,不但沒有明星大腕的侃侃而談,甚至說話都靦腆地讓人著急。“我只想表個決心,一定要參加這次京劇節,把戲演好。”
臺下的記者們想不到,主角李青以這樣的方式開場。更想不到,幾句話后,李青竟哽咽地說不出話來。
李青,一個不起眼的京劇演員,朝思暮想扮演“濟南的女兒”李清照。在濟南京劇團連續20年不景氣、人均收人才幾百塊、很多人在外做臨工的情況下,她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賣掉自己那套130平方米的房子,所得的錢用來啟動《一代詞人李清照》的劇目排演。而自己一家三代,住進了一間僅30平方米的舊房子。
每年的京劇藝術節,京劇危機一直是一個長盛不衰的話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的京劇危機以這樣的方式唱響。
京劇“生態鏈”
在中國,面臨生存危機的絕對不是濟南京劇團一家。
羅懷臻是《一代詞人李清照》的編劇,有20年戲曲編劇的經驗,曾4次榮獲中國戲曲的最高獎項——曹禺戲劇文學獎。這個寫了20年戲,把自己定位為“中國戲曲兒子”的國家一級編劇,在談到中國京劇時,言語中充滿憂慮。
羅懷臻曾先后與三個京劇團合作過三部戲,和上海京劇院合作過《寶蓮燈》,和江蘇京劇團合作過《西施歸越》;這次,又和濟南京劇團合作《一代詞人李清照》。他告訴《嘹望東方周刊》,他先后合作過的三個京劇院團是條件截然不同的“三個軍團”。
與上海京劇院合作的《寶蓮燈》,排演陣容強大,舞臺布景華麗,演員條件更是一流,有5個戲曲專業的研究生同臺演出;與江蘇京劇院合作的《西施歸越》,演員主要是江蘇京劇院的青年演員,陣容相對整齊;而與濟南京劇院合作的《一代詞人李清照》,讓他真正感到了京劇藝術的困境。
羅懷臻介紹,在濟南京劇院,人才缺乏,設備老化,排練環境非常簡陋。當他和主創人員進駐劇團、著手劇本創作時,劇組主創人員的待遇是每天15元生活費,這是他這么多年編劇生涯中從未遇到過的。京劇團會議室的桌面上居然鋪的是塑料地板,桌子中間還有好幾個洞,整個兩層樓面的辦公樓只有一個廁所。
在濟南京劇團,羅懷臻還了解到,這個劇團已經有10到20年沒有排新戲子。十多年間,他們只演演老戲,或者給名角當當班底,用名角的號召力賺點錢。可就是這樣的機會,一年中也并不多。
羅懷臻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中國的各級劇團至今為止,有10%是屬于資金充足的“第一軍團”,30%屬于條件相劉·好的“第二軍團”,而高達60%則是他所說的那種已經多年沒有原創能力的“第三軍團”。
三個軍團最明顯的區別是人才結構的分布不均。“第一軍團”注重對人才的培養,那里的青年演員通常有希望去戲曲研究生班學習,“第二軍團”也有演員被選送上研究生班,但一旦上了研究生,特別是小有名氣之后,他們通常被“第一軍團”挖走,而進不了“第一軍團”的年輕演員,由于打不開知名度,很多被迫改行。
生態結構的金字塔型是中國京劇以及整個中國戲曲的現狀。由于國家現行政策是對重點戲曲院團的扶持,而并非對整個戲曲行業的扶持,在金字塔的塔基底部,大量的“濟南京劇團”面I臨困境,致使金字塔塔基松動,弱者更弱。
這個“生態鏈”如果不改變,京劇的“國粹”地位將岌岌可危。
求索“打通古今”
“真沒有想到京劇的武打功夫這么厲害,都是真功夫。”供職于滬上一家法國企業的黃惠舒女士本來是陪母親來看戲的,沒想到自己也被京劇吸引住了。
“武戲擂臺賽”是本屆京劇節一大亮點,來自全國各地的900多名優秀武生會聚上海,設臺打擂,一爭高下。這在中國京劇演出史上,也是一件空前的盛事。
事實上,京劇的創新之路早就開啟,“武戲擂臺”正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應運而生。各方有識之士一直在探索京劇藝術新的發展之路,他們努力把現代思想情感融人京劇,試圖以人和人性等永恒的主題撥動觀眾的心弦,進而詮釋京劇“國劇”藝術的真諦。
12月1日晚,京劇節開幕式會演,特意以中國傳統的清正廉明、求賢若渴、仁愛善良、重德修身、絕代風韻、壯懷激烈、英雄末路、氣節萬古等篇章貫穿其間,舞美和音響都融合了現代藝術的精華。比起“一張椅子一桿槍,打馬揚鞭千里行”的傳統京劇,今天的京劇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可是,舞臺形式的豪華包裝并不是打通古今的根本。華東師大退休的教授王智量先生是老京劇迷,他說,京劇節開幕式是一個藝術表演,比起傳統的《四郎探母》、《打漁殺家》,總覺得京劇味淡了很多。
看完12月13日《一代詞人李清照》的演出,王智量說,京劇在改革,在融合其他藝術劇種的精華,但怎樣真正由內而外地打通古今,以都市觀眾的審美趣味來展示古老京劇的魅力,需要的是精神氣質上的相融。
從“玩角”到“玩思想”
12月14日,梅蘭芳、周信芳誕辰 110周年紀念會及梅周舞臺藝術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派傳人梅葆玖在接受《嘹望東力周刊》采訪時強調,梅蘭芳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他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千百年來中國婦女美的化身。
的確,京劇發展的輝煌時期是40年代以梅蘭芳、周信芳為代表的“風華絕代”。兩位大師,一旦一生,一北一南,繼承發展、開宗立派,把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京劇,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在京劇發展史上豎起了兩座巍峨的豐碑。
不過,那個年代京劇是“玩角”的需要,玩的是唱、念、做、打,玩的是精致,司‘現在意義上的京劇已經不是一門“玩角”的藝術,振興京劇不是“第一軍團”的任務,更不是某些“角”的專利。羅懷臻強調,在傳媒時代的今天,讓觀眾走進京劇劇場,靠的不是“捧角”,而是“打通古今”,讓今天的觀眾在古典神韻中找到共鳴。
京劇節還未結束,羅懷臻已在準備他的下一個戲。他透露,這個名叫《一片桃花紅》的新戲取材于戰國的丑女無鹽,她雖丑陋卻聰穎善良,幫助皇帝治國,皇帝納她為妃,并終立為后。在編劇過程中,他聽到一個感人的故事:北京大學的一個女學生因白血病化療,頭發全部脫落,全班同學為了安慰她,全部理成光頭。
兩個情節有機融合,形成了《一片桃花紅》的主題;桃花鄉的女人習慣在自己的臉上彩繪桃花,是為了天生有一枚桃花胎記的女孩桃紅,所有的女人有了桃花印記,桃紅就再也不自卑了。
羅懷臻說,這個烏托邦式的故事根植于中國古典文化,又融人現代思想,是“戲曲現代化”思想的演繹。
超越梅蘭芳,更重要的是超越傳統的京劇原生態,進入重思想的藝術境界。只有這樣,京劇才能成為真正植根民族大地的“國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