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不只是南京的、江蘇的,是全國的、全世界的。一定要保護好,國家再窮也不能動紫金山上的一棵樹。”1960年12月,周恩來得知市政府向紫金山要了100棵樹做枕木當即嚴厲批評。然而到了21世紀,卻一再傳出有人在紫金山森林保護區內大規模砍樹的消息。
“有園林工人指證說紫金山砍了2萬棵樹,主管部門說只砍了800棵。我們想去現場量量地、數數樹,看看到底砍了多少棵。你們愿意一起去,做個見證嗎?”南京紫金山生態環保志愿大隊隊長劉光華的一句邀請,把《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帶進了志愿者再探砍樹真相之旅。
按照規劃,還要再砍一萬棵
12月12日,星期日,紫金山籠罩在茫茫晨霧中。
上午9點多,劉光華一行志愿者有的騎車、有的轉乘公交車,趕到中山門城外數公里處的“中山陵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東部項目”施工現場,8人中有4位是白發老者。
進入施工現場,向北望,一條大路,紅土朝天,撕開兩側的叢林,漫過下一個坡地。劉光華說:“這就是我們發現的第一塊砍樹區,上次來已經量過了,240米長,14米寬,毀了5畝的林地。像這樣大規模的砍樹,在東部項目的工地,共有4處。”
劉光華回憶說,10月24日上午,他和志愿者王少明來到下黃馬水庫,當時這一片樹林剛剛被毀:“路邊堆著成堆的圓木,黃土地上滿是樹枝、樹根和樹樁。一些碗口粗的樹被從根部掃斷后拔除,呈爆炸狀斷裂。據說當時根本不鋸樹,施工人員直接開著挖掘機沖進叢林,用挖掘鋼臂在林中狂掃出一條路來。”等到劉光華10月27日再來時,現場已被清理干凈,變成了一片空蕩蕩的紅土地。
緊靠一號砍樹區的北端,是二號砍樹區,一塊名為“烏龜背”的近乎方形的高地。志愿者們丈量的結果是:160米長,140米寬,毀林面積約33.6畝。一路小跑沖上這個土坡,四下是赤紅的土地,對面是木秀林深、白霧繚繞的紫金山,強烈的反差,讓人感覺是站在火星望地球。
砍樹現場觸目驚心,但到底砍了多少棵樹?劉光華說,為了查明砍樹真相,11月23日,有28名志愿者相約來到這里,他們在上黃馬水庫西岸找了一塊與“已砍區”樹林密度大致相當的林地作為“樣本”,圈起一塊5.4畝見方的林子,三人一組、一棵一棵地數樹,數一棵,就用粉筆在樹上畫一個圈,數了將近2個小時,共數得胸徑5—20厘米的小樹898棵,20厘米以上的大樹355棵,總計1253棵。他們由此推算,在上、下黃馬水庫這一片林地,平均每畝的樹木保有量應為232棵左右。
“數出了每畝有多少棵樹,再量出全部的毀林面積,砍樹總數就不再是秘密。”劉光華說。事后,南京林業大學的專家也證實,只要“樣本區”里樹的密度與“砍樹區”大致相當,這的確是一種科學的取樣分析方法。
看過“烏龜背”砍樹現場,志愿者們來到項目施工單位、南京黃馬置業有限公司。公司總工程師馬世良指著會議室墻上的規劃圖說:“東部項目是中山陵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一部分,這是在國務院批復的《鐘山風景區總體規劃》和江蘇省建設廳批復的‘詳細規劃’基礎上提出的。項目占地面積約900畝,包括主樓、綜合樓、別墅樓等十余幢建筑物和網球場等配套設施,以及一條9米寬,環繞上、下黃馬水庫的環湖路,建成后將有100多間客房。”
志愿者們聞聽此言,幾乎同時站起身來,撲到圖前。
規劃圖上,一幢幢建筑物散落在兩個水庫邊,一條環湖路向西、深深探入紫金山山林數百米——志愿者們表情沉痛,因為他們對這一片山林是這樣的熟識,在所有這些將覆之以鋼筋水泥的地方,現在都還是密匝匝的樹林。
計算發現,如果真的讓這個“東部項目”規劃走下圖紙,那么為了建成水庫西側那段占地20畝(長1500米、寬9米)的環湖路和基座總面積25畝(16990平方米)的建筑物,不算已砍的四塊林地,還要再砍一萬棵樹。
“世界上離城市最近的森林”
中午了,志愿者離開黃馬公司,來到一段林間小路席地而坐,就著白菜、榨菜吃燒餅、面包。
晨霧散盡,和煦的陽光透過高高的林梢,在鋪滿淡黃落葉的小徑上,灑下斑駁的光影。
“140年前曾國藩攻破南京時曾放火焚山,紫金山植被毀壞殆盡。1926年孫中山移靈紫金山,經過幾代人不斷地移植、再植,才形成了今天紫金山高達70%的森林覆蓋率。”志愿者楊亮說,“經過數十年的生長,紫金山已經形成非常完備的生態結構,從大樹、小樹,到灌木、草叢,已結成有機的整體。這里雖是次生林,卻已與天然林無異。”
對生態環境頗有研究的吳琦老人說:“紫金山最為獨特的價值在于,它也許是世界上離城市最近的一片天然林地了。想想吧,有哪一座城市,可以騎車30分鐘就能進入這樣一片茂密的森林。”
最讓志愿者們難以接受的,是在砍樹事件發生后,中山陵園管理局反復強調是在“清理雜樹”。“你看這些自然生長的樹,枝枝杈杈、樹種繁多,也許不便取材,也并不名貴,但從生態的角度看,雜樹就是最好的樹,就是最好的生態。”吳琦說,“只有在木材販子的眼里,它們才是雜樹。”
“我在德國柏林中心公園游玩時發現,那里已看不到規整的行道樹和平坦的草坪,路邊是不事修剪的天然樹,地上是當地原生的雜草,一問才知道,人家是在用野生狀態的自然,來代替城區的人造景觀。我們有如此野性的森林,為什么要花上一個多億,把它變成人造景觀?”楊亮對此感到不能理解。
密林中穿行的死亡紅線
午餐已畢,志愿者們仔細撿起每個食品袋,開始沿著一根在密林中穿行的紅線進發。
這一根曲曲折折、總長約1500米、標志著“東部項目”西側環湖道路中心線的紅線,是一根死亡的紅線——在這根紅線左右兩側4.5米的范圍內,所有的樹,將被砍去,也許將被移植,換之以水泥鋪就的行車大道。
林子實在太密了,時時看到勘測人員在拉線時揮刀砍開的通道。茂長的灌木和荊棘不時掛住衣角,劃破手背。一棵大樹的樹洞里,竟藏著小鳥儲備下的紅色的小果子。一棵倒伏的枯樹上,長出一叢胖胖的蘑菇。
“這一切怎能不令人珍愛。”在醫院工作的王少明說。一身戶外裝束的王少明,是較早加入紫金山環保隊伍的志愿者之一。“我們這些志愿者大都是從戶外運動開始的。進山次數多了,就不自覺地開始清撿游客丟棄的垃圾。到了1999年,我們第一次跟中山陵園管理局接觸,希望他們在登山道沿線設立垃圾箱,可他們說只管景區的垃圾。這一談就是三年,直到一家外國公司主動找上門來,贊助設立了垃圾箱。后來管理局在2002年成立紫金山生態環保志愿大隊,我們成廠第一批隊員。”
每見到一棵與紅線擦身而過的大樹,鬢發花白的劉光華總要停下來用卷尺量一量胸徑。遇到粗壯的大樹、無法合抱,他的老伴、同樣已是鬢發花白的王榮就繞到樹的另一側,幫他把卷尺遞過來。
而68歲、拄杖而行的吳琦老人一路走來,對林中各類植物如數家珍。他坦率地說:“志愿者組織與管理局的關系是既有合作,也有斗爭。他們希望通過我們,共同干預各家駐區單位的污染行為;但對于管理局自身存在的問題,我們同樣也不留情面。”
紅線兩側的大樹會被移植嗎?劉光華說:“前一次砍樹,管理局說移了921棵,我們多次找他們,要看一看移植的樹在哪兒,可他們說不清楚。要移植這成千上萬的樹,要多少天?多少車?往哪兒移?”
紅線不斷向樹林深處延伸。越過一條山澗,跨過兩道山谷,滿眼是遮天蔽日的密林,志愿者們幾乎開始懷疑這根紅線是不是拉錯了。這時忽然想起黃馬公司總工馬世良的解釋:西側環湖路之所以插得深,是為了讓道路隱沒在叢林中。
因為只有這樣,當建筑物里的房客憑窗遠眺時,那紫金山蒼茫的山色,才不會被一道刺眼的白色水泥路面撕破。
可疑的項目
終于,志愿者一行人,走到了紅線的終點,來到上黃馬水庫北側的三號和四號“已砍區”。一番丈量,兩個地塊占地面積合計為12.3畝。他們由此推算得出:在總面積為50.9畝的全部四個“已砍區”,砍樹總數應為11808棵左右。
令劉光華不解的是,在一號、三號和四號“已砍區”,原規劃道路寬幅僅9米,而實際砍樹區的寬幅為14-16米,如果“死亡紅線”標出的1500米路段也如此“拓寬”,又要多砍多少樹!
歸途中,劉光華指著二、三號“已砍區”北側、一片密植著雪松和香樟(已大片枯死)的苗圃說:“瞧,那就是管理局說的為了保持生態的完整性、多樣性和可持續性,補種的2000多棵樹。”
隨著志愿者們對這個“東部項目”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東部項目”暴露更多疑點。劉光華說,按照陵園管理局的說法,在履行相關手續后砍伐了811棵樹,“如果這是真的,那么在我們眼前已然消失的一萬多棵樹顯然就沒有履行手續。在國家森林公園里發生如此大規模的毀林事件,施工單位和主管部門應該承擔什么責任?”
劉光華說,8月底、9月初,《鐘山風景名勝外圍景區規劃設計》公示期間,他到公示現場去了三次,“看到參觀的市民一片叫好,我就問:你們知道圖上這些建筑的選址地,現在還是一片密林嗎?沒有人回答。紫金山太大了,不了解現狀的市民根本無從判斷規劃的優劣。我當即給規劃局寄出了意見信,但至今沒收到只字回復,可林子,卻已被砍了。”
劉光華問:“在國家森林公園里,毀幾十畝林子建賓館、度假區到底值不值,難道不需要經人大討論嗎?不需要舉行市民聽證會嗎?”
南京市政府網站(WWW.nanjing. gov.cn)的一則公告也許能夠說明這個“東部項目”為何能夠如此神速地推進。公告稱:“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十運會配套設施建設工作的領導,完善中山陵風景區旅游服務功能,市政府決定成立中山陵綜合整治工程東部項目建設指揮部,負責協調日常建設工作。”指揮部指揮長、副指揮長分別由南京市級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市建委副主任、市國資集團副總、市規劃局局長助理擔任,指揮部成員則由市計委、公安局、國土局、審計局、環保局、園林局、水利局、建工局等部門的副職領導擔當。
8月底公示的“規劃”要求,“要強化北麓自然景觀區的景觀特色,嚴格保護區內森林和水體景觀,局部地段結合整治改造,進行風貌恢復工作,適當修建休閑公園,方便周圍居民。”
然而早在6月30日,江蘇省發改委已對南京市提出的申請“建設南京東部接待中心改擴建工程”事宜做出批復:同意“項目建設規模為改擴建總建筑面積 15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為住宿、會議、餐飲及配套服務設施。”“項目總投資匡算為1.51億元,資金由南京市國有資產投資管理集團公司自籌。”
到了9月24日,南京市規劃局在下發給黃馬公司的“設計要點通知書”中指出:“各項設施及環境的建設標準應參照超五星級賓館的要求”。
11月,在黃馬公司上報的設計方案中,建筑總面積擴大到2.5萬平方米。
12月,在黃馬公司會議室張貼的規劃圖上,建筑面積進—步擴大到3.5029萬平方米。
馬世良感嘆說:“900畝地只做這么一點兒建筑面積,項目肯定要虧死了。這種公益項目,也只有國資集團來投資。”只不過,“超五星級”的賓館,能算是公益項目嗎?
此外,令志愿者們大惑不解的是,陵園管理局在聲明中說:在東部項目全部完成后,將補種景觀林木2萬余棵,“砍掉2萬多棵天然林,再補種2萬多棵景觀林,這是什么邏輯啊?”
12月15日,志愿們得知,由于高層的直接干預,南京市正在著手削減東部項目的建筑面積,但熟悉中山陵景區各駐區單位掌故的人認為,只要項目上了馬、修通了水庫的環湖路,用不了多久,被削減的建筑物,一定會被慢慢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