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12月13日報道,中國和俄羅斯將于明年舉行首次聯合軍事演習。
中俄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這在過去幾十年的中蘇或者中俄關系史中都是少有的大事,更是冷戰結束后,中俄兩國發展軍事交流合作以來的第一次。
此前,中俄兩軍只在去年中國與中亞國家聯合俄軍共同舉行的反恐演習中有過合作接觸,而如果繼續追溯的話,那就要上溯到半個世紀前的1958年中蘇(加上朝鮮)在蘇聯濱海邊疆區地帶進行的那次聯合軍演,但剛目比較,其間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由于演習將發生在中俄這樣兩個分別在歐亞大陸上領土面積最大、國際政治地位最突出、地緣戰略影響最長遠、最具經濟和軍事發展潛力的國家,這種雙邊聯合軍事演習自然就成了地區,乃至世界關注的焦點。
為中俄關系發展充實新內容
世界上任何兩國之間能夠舉行聯合軍演,必是兩國關系全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
眾所周知,冷戰時期,中俄(蘇)關系經歷了親密、冷淡、交惡和正?;膫€階段的曲折發展。與之相應,冷戰結束后的中俄關系發展同樣經歷了理論上仍可分為四個階段的發展時期,這就是:冷淡、正?;⒂押煤献鲿r期與戰略協作伙伴的建立。因而,與其他國家舉行軍事交流不同,中俄兩軍能夠進行聯合軍事演習,這對最近10年來的兩國關系發展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
1991年12月,中俄簽署莫斯科《會談紀要》,中國承認俄羅斯為蘇聯的繼承國并支持俄羅斯連任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席位,這是冷戰結束后中俄關系進入新時期的開始。
1992年12月,葉利欽首次訪華,中俄簽署聯合宣言和一系列雙邊協定,中俄關系進入了第二個發展時期。1994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正式訪俄,成為中俄關系發展進入第三個發展時期的重要標志。中俄關系自此從睦鄰友好關系提升到了戰略伙伴關系。
1996年4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再次訪華,中俄雙方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即中國學者經常所說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
隨著過去10年間國際軍事政治形勢的變化,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趨向成熟,其中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與《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簽署最具標志性。中俄之間的安全與軍事合作關系得到實質性發展。
2003年8月,由俄羅斯、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及塔吉克斯坦5國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首次舉行了多邊聯合反恐怖主義軍事演習。
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執政以來,隨著胡錦濤主席和普京總統對對方國家的互訪,中俄國家關系再度得到提升。
從1996年“面向21世紀的戰略伙伴關系”的正式提出,到 9年后兩軍將士并肩“戰斗”在“未來戰爭的實驗靶場”上,邁出這實質性的一步,不應被理解為任何的牽強和矯飾,實在是水到渠成之事。
國際戰略格局演變的結果
毫無疑問,冷戰后形成的新的國際政治和軍事戰略格局是促成中俄戰略協作關系的建立與發展的根本原因。
冷戰后,國際政治和軍事戰略格局表現為:美國、西歐,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等力量中心相互間形成的合作、控制、遏制與制衡關系。其中,作為冷戰后世界上惟一的政治與軍事大國,美國致力于建立全球霸權主義的單邊主義發展趨勢,與世界其他地區力量中心追求多極發展的趨勢,共同決定著國際政治和軍事格局的發展走向。這其中,美國與西歐和日本之間的關系,戰略上主要表現為合作,以及美國對盟友的控制。
而在對俄關系中,美國的戰略則表現為以遏制為最終目的的合作關系,目的就是防止俄羅斯的再度崛起。與此同時,美中關系更為復雜,既有共同經濟利益,又存在制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根本差異。因而防范、掣肘與遏制中國的發展成為美國對華關系的主要墓調。
“9·11”事件后,美國借反恐名義,實現了在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的軍事存在,致使俄羅斯旨在鞏固獨聯體的中亞政策嚴重受挫。不僅如此,阿富汗戰爭之后,美國將矛頭指向伊拉克,以反恐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為借口,誅戮異己,連帶無辜。
美國的“人道主義干涉”、背信棄義,強硬挑釁立場和單邊主義的不合作態度引發并不斷加深在東北亞、中東、北高加索等一系列地區和國家的各種危機,從而多方面影響和損害著俄羅斯、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地區大國的安全和利益。因而,從這一角度看,正是美國的單邊主義全球霸權戰略促成了中俄發展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必然結果,
國際軍事安全合作的新特點
給予中俄聯合軍演的另一個合理解釋,就是它反映了當前國際軍事安全合作的新特點,由于威脅的多樣性,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各類地區安全組織之間的安全合作進一步發展,不斷呈現出新的特征,聯合軍事演習遂成為軍事安全合作的新內容。
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北亞地區局勢風云變幻。美國不僅每年與韓國、日本等準北約盟國舉行聯合演習,還與菲律賓、新加坡等東盟國家,甚至派兵到中俄兩國周邊的蒙古和中亞地區摘聯合演習。俄羅斯除了與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參加國之間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外,也不斷與其他國家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從中國的情況看,近兩年來與外軍的聯合軍事演習發展很快。2002年秋季,中國軍隊與古爾古斯斯坦軍隊在中吉邊境舉行了聯合反恐演習。此后的兩年內,又先后與印度、英國和巴基斯坦等國海軍舉行了聯合演習。而最引人矚目的是 2003年8月,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共5個成員國首次舉行了多邊聯合反恐軍事演習。
在各國注重發展多樣化的軍事安全合作、并日益把聯合軍演當成一種主要軍事安全合作模式的情況下,作為戰略協作伙伴,中俄兩國舉行聯合軍演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否則,反而顯得不正常。
不具有軍事同盟性質
然而,就此必須澄清一個概念,也就是外界提出的有關疑問:即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否軍事同盟關系?所謂的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否借“上海合作組織”之殼,而悄悄改變了性質?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針對與俄軍進行聯合軍演一事,中國官方一再聲明聯合軍事演習是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例行公事”,不針對第三國,不具有任何政治色彩。而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也不具有任何軍事同盟性質,甚至中俄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合作也并非旨在改變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性質。
有目共睹的是,就今天中俄兩國間最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條約而言,無論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也好,還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有關宣言和章程也罷,其內容中不僅沒有明確的互助條款,而且雙方還在一再申明,兩國關系并非結盟性質。因而今天中俄兩國間行將進行的聯合軍演,與1958年中蘇兩國曾在蘇聯濱海邊疆區地帶舉行過的多邊聯合軍事演習,其性質完全不同,不具可比性。
冷戰結束后,國際戰略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這種變化促使中國的國際發展戰略必然隨之做出適應性調整。與俄羅斯進行聯合軍演應當說是中國在發展與周邊國家,特別是與像俄羅斯這樣重要鄰國之間的全面關系中的重要一步,是建立兩國全面互信關系中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