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國家版權局、信息產業部舉辦了《信息網絡傳播權行政保護辦法(草案)》聽證會。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最高人民法院、國務院法制辦等部門代表,法律專家學者、國內部分互聯網服務企業代表、網絡用戶代表及著作權人代表80多人參會。
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副司長許超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國務院法制辦已將制定互聯網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條例列入2005年立法計劃。今年底出臺這個《草案》,主要是為了應急,因為現在反映網絡侵權的聲音非常強,有一部分是針對ISP(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商)的。” 新技術條件下的著作權保護是世界性難題,而目前中國著作權法規缺乏對網絡侵權案件處理的具體操作規程。 許超說,“國家版權局年底前推出這個行政條例,也是為國務院明年的立法做一個嘗試,收集正面和反面的經驗。”
著作權人呼吁向網站索賠
10月21日,鄭成思等7名知識產權專家訴書生數字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書生公司)侵犯著作權一案在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開庭。針對原告的指控,書生公司當庭作出否定性陳述,并反訴對方擅用書生軟件。
起訴人之一李明德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我們的出發點就是,通過起訴、判決,告訴網絡服務商不能未經許可使用他人作品。”
而陜西作家魏雅華則號召中國作家發起向網絡索賠的大行動。
今年3月28日,魏雅華給中國作家協會寫了一封公開信,希望中國作家協會、作家權益保障同盟能發起中國作家向網站索賠的大行動,提議至少向網站發出25000封律師函,要他們為所使用的著作權人(不僅是作家們)的作品付費。
就在魏雅華寫公開信前不久,中國音樂家協會向中國各大中城市的所有KTV歌廳行業發出15000封律師函,要求他們向音樂作品的著作權人付費。緊隨其后,唱片公司也結盟向所有的KTV歌廳行業,發出律師函,要求他們向唱片公司付費。
隨后,全球5大唱片公司——華納、環球、索尼、BMG和百代也陸續向相關的專業音樂網站、音樂搜索經營者甚至個人發送“警告信”,中國唱片市場迎來了聲勢浩大的“網絡維權時代”。
國家版權局新聞發言人王自強在此后不久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表示支持“華納向5家音樂網站發律師函”。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副庭長陳錦川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北京市這幾年大概審理了200件左右與網絡侵權相關的案件。北京市2002年十大知識產權案件中涉及網絡的知識產權案件就占了3件。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蔣志培也介紹說,每年全國法院一審受理知識產權的案件有5000到6000件,其中數百件涉及網絡著作權的糾紛,包括新疆都受理了網絡的知識產權案件。
許超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網絡侵權有兩個特點,一是侵害的種類多,如音樂、電影、軟件、設計等凡是版權可以保護的都能受到侵害;第二是技術性非常強,復制、搜索、鏈接、解密、私服外掛等等,很復雜。
據了解,近期網絡糾紛主要集中在:未經許可將他人作品數字化上載;鏈接網上MP3音樂供人下載;網絡域名注冊侵權、網上不正當競爭、中文域名保護等。
侵權泛濫互聯網
魏雅華認為網絡業已成為中國新興的、贏利能力最強的行業之一,但長期以來,中國的大大小小數萬個網站,一直在不付任何費用地使用著中國作家們的作品,向作家們付費的網站不足網站總數的0.01%。
另據中央電視臺今年4月5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目前中國有7200個網站提供免費音樂下載,其中僅有10%支付了版權費用。
與此同時,在各大門戶網站,根據熱門歌曲改編的手機鈴聲已成為重要的盈利點。
進入2004年以來,唱片公司與國內音樂下載網站頻頻對簿公堂。榕樹下和音樂極限兩家網站因侵犯版權分別敗訴,Kuro和Ezpere也被推上法庭,加上早些時候的天虎網和更多收到律師信但未被起訴的網站,國內網絡音樂下載行業正在面臨“冰川年代”。
北京中文華納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曉峰在談到網絡音樂下載時表示,“盡管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但網絡音樂侵權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正版唱片的銷售,也影響了內地本土音樂的發展。”
新華網總裁周錫生在談到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時也表示出無奈:新華網進行“兩會”現場直播,并授權發布政府工作報告,花費了很多心血,但有的網站不用半分鐘就可以將政府工作報告從新華網拷到自己的頁面上,一分錢不用花。知識產權糾紛是所有網站面臨的難題。
據《瞭望東方周刊》了解,目前國內商業門戶網站簽訂的媒體合作合同有兩種,一種是付費使用,比如與新華網的合作;其他絕大部分都是免費合同。 有專家指出,互聯網是否侵權,這中間應該劃一個界限,就是網站是否把轉載或者上傳的文章、圖片、音樂、錄音錄像用于商業目的。如果是用來盈利的,必須要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并且支付一定費用,否則可以視為侵權。比如現在一些網站大量轉載報刊、電視和電臺消息,還制作成付費短信,坐享“免費的午餐”等。這種行為是否合法,是否要給著作權人支付相應費用,應該有明文規定。
對于擅自發表網絡類文字作品賠償的問題,陳錦川副庭長認為,“在著作權法里,關于網絡跟紙質媒體能不能互相轉載,法律沒有專門規定,就應認為不能互相轉載。關于賠償,著作權法有對這種賠償方法的特別規定,或者以原告的損失來作為賠償的依據,或者以被告的非法所得來作為依據,或者按照法定賠償,在50萬元以內由法官根據案件的具體情節和情況來確定一個具體的賠償數額。”
李明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網絡服務商應該改變自己的經營方式與經營思維。網站不能靠無償使用別人的作品來賺取利潤,必須從自己的利潤里分出一部分給權利人。”
“網絡中間商明明是拿你的作品謀利,卻辯說是在正常傳播你的作品,這種說法似是而非,實際上網絡商是為自己的不法行為做辯解。”
有人認為,網絡空間是充分發揮資源共享優勢的地方,互聯網不僅僅是一個信息載體,它在言論出版自由、信息傳播自由、保障公眾知情權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而過于嚴厲的著作權保護會影響網絡流通的速度,甚至妨礙公眾獲取信息的權利和空間。
外交學院國際法系薛虹副教授認為,這種說法是用“公共利益”的抗辯否定版權人的權利主張。
陳錦川副庭長認為,在數字時代,這個原則如何把握,是正確審理好涉及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的前提。當然,由于人們對各種信息有強烈的需求,對于這種狀況,人民法院應給予注意。
制止網絡侵權要從“頭”抓起
北京廣播學院社會學院副院長馮宋徹指出:“在網絡領域,僅僅依靠網絡倫理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倫理道德畢竟是一種軟性的社會控制手段,它還需要硬性的法律手段來支撐。因此,網絡立法就顯得十分重要。”
2001年修訂的《著作權法》吸取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1996年的兩個網絡版權公約的主要原則,基本上使網絡版權保護有了保障。比如,第十條規定,作者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也就是說,他人不經作者許可,不得將作者的作品上網。
最高人民法院也在2003年修訂了《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陳錦川介紹說,上述立法和司法解釋以及中國《商標權法》、《專利權法》、《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中對商標權、專利權、人格權和身份權等權利的保護性規定構成了中國網絡侵權法律制度的總體框架。
《瞭望東方周刊》了解到,根據2001年修訂的《著作權法》第五十八條規定,計算機軟件、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這個條例將由國家版權局會同有關部門起草、制定。它將對互聯網侵權案件發生后,ISP是否應承擔相應責任,如何進行行政處罰,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免責等問題做出詳細規定。
但對于ISP,如果追究過于嚴格的責任,將會阻礙網絡業的發展。許超同時強調,這一點在立法時也是要考慮的。
許超認為,對擅自破壞他人技術措施的行為,也要進行細化規定。對于擅自去除他人電子管理權利信息,要做進一步的規范。
目前,中國加入了的兩個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條約,一個是《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1992年10月15日),一個是《保護錄音制品制作者禁止未經許可復制其錄音制品日內瓦公約》(1992年10月30日)。
中國網絡的知識產權保護客觀上要求與國際條約、慣例接軌。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石宗源稱,有關網絡法規規章的制定將為中國下一步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知識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