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六年級男生許陽看來,和美國總統大選相比,自己班里的班干部選舉顯然更為公平。
“我們班是一人一票,美國總統選舉是每個州單獨計票,要是算總票數的話,不一定誰能贏呢?!彼麑Α恫t望東方周刊》說。
認為美國總統大選“又浪費時間又花錢”、“沒什么意思”的許陽,談起10多天前班里的那次換屆選舉,記得幾乎每一個細節:自己的一個好朋友挑戰“地位不可撼動”的原生活委員,結果只得了10票;大家都覺得“太崇高”而沒人敢競選的中隊長職務,被一個“一般般”的女生輕松摘取;同桌的小姑娘因為落選“想不開”,哭了鼻子。 對待民主的認真態度,實實在在地寫在了許陽和他的伙伴們的臉上。
“每個人都應得到公平的機會” 被父母強迫上課外輔導班的小學生江林林,認為自己的家“比封建社會還專制”,但是她覺得在學校里能夠感受到更多的民主,“競選的時候想選誰就選誰。”
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的學生中,絕大多數都將“校園選舉”作為感受和體現當代民主的惟一指標,而在十幾二十年前,民主,還主要是大人們以敏感口吻提到的話題。 談到班干部競選,北京某小學六年級的幾個男孩子一致認為:“競選可不是為了好玩,這是件嚴肅的事情。” 為了讓選舉更“嚴肅”,他們所在的班級在不久前的班干部換屆選舉中,把實行多年的匿名投票改成記名方式。“這是我們自己提出來的,因為老有同學為了選自己的好朋友亂投票,寫上名字可以讓大家更負責任。”組織這次選舉的大隊長何天雷說。
在這個有57名同學的班級里,這次有接近一半同學登臺參選,競爭衛生委員、班主任助理5名、中隊長、小隊長等8個職位。事實上,在過去的5年里,班級里幾乎每位學生都有過擔任學生干部的經驗,而每次選舉的激烈程度也都如此。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馮勉老師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每到開學,就有學生纏著她問什么時候改選班干部。“定期換屆、自由競選,這已經成了一種習慣?!?/p>
《瞭望東方周刊》在幾所中小學收回的173份有效問卷中,100%的小學生和94%的中學生認為班干部輪換和自由競選理所當然。
“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公平的機會”,是大多數受訪者的解釋。一名中學生表示:“為了防止獨裁現象的發生和暗箱操作,一定要自由競選和輪換?!?雖然熟知“賄選”這種策略,但是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的孩子們卻否認與自己有關聯。
“如果有人給我東西或是玩具讓我選他,我不會那樣做。因為太假了。一個班長,值得這樣嘛?!毙W生嚴軍說。
一名參加學生會競選的中學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當時請了一些同學幫他拉票,如果競選成功,肯定要請他們吃一頓飯。“這只是好朋友聚會,應該不算賄選吧。”
長期研究青少年民主問題的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石中英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作為校園政治最主要的內容,選舉是學生學習和體驗民主的重要渠道,其積極意義是不容否認的。
城市中機會100%
中國部分中小學實行民主選舉班干部,始于上世紀90年代。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德育處的工作人員向《瞭望東方周刊》表示,對于中小學的民主選舉情況,目前并沒有進行過全國范圍的數據統計,比例尚不確定。
石中英正在進行中小學民主意識和民主選舉的課題調研,他告訴記者,目前,在城市的中小學中,絕大多數都在進行民主選舉,就他目前的實際調查情況,還沒有看到不進行民主選舉的。
由于課題調研還在初級階段,現在并沒有具體的統計數據和比例,不過石中英說,就城市的范圍來看,機會已經是100%了。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教務處的一位老師說,學校的民主競選已經很普及了,每個班都嚴格進行干部選舉,而且學校要求,每個同學在五年級之前都要有當班干部的經驗,如果到時還沒有當過的話,可以向年級組長申訴,再不行的話就通過教務處申訴,學校會盡量給安排的。不過班里還是嚴格采取競選的形式,每一次都是由學生選舉出班干部,并不是輪換進行。
北大附中的程老師也表示,學校注重公益活動,一直以來就倡導進行學生競選,所有的班級都一樣。班委換屆選舉時會產生班干部的大范圍的調整,不過并不能保證每個人都當班干部,學校也不提倡輪換。
社會劇變促進民主意識
“民主意識強”——這已成了很多老師評價當代中小學生的一個大前提?!八麄儗ψ约旱睦嬗忻鞔_的要求,不會糊里糊涂?!北贝蟾街械慕窭蠋熣f,“即便是幾毛錢的收費,學生們也要問清楚,要求老師開出明細單,安排好的活動一定要說到做到?!?/p>
石中英教授分析說,今天的中國青少年對于民主的要求比較高,自主意識大大增強。他們常常會說“這是我的權利”、“我應該知道”等等?!皩Τ绦蛎裰饕蟾撸岢裁词虑楫斆嬲f清楚,當面質疑,有的甚至會走上法庭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p>
石教授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青少年參與公共生活愿望強烈,他們積極參加社團活動,追求自治和自主。一般中學生80%參加過社團,幾乎100%有意愿參加社團。
石中英分析說,社會整體的背景和大環境的巨變,帶動和影響了青少年民主意識的變化。中國家庭結構從大家族、大家庭發展為三口之家,這種核心家庭客觀上有助于孩子個性的彰顯,民主的要求和呼吁會加強;國家制度的變化,如問責制、聽證會等的實行都會給青少年造成深刻影響。當然,目前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個人的自由度也隨之增大,自由和風險的代價越來越低,這都是重要因素。
近年來,中國政治文明的實際進程,包括廣泛開展的基層直選,對于青少年的影響很大。
成都市新都區正在進行干部公推直選的實驗。區委書記李仲彬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成都市新都區所有的學校校長都直選了,校長層面的直選倒是對學生影響非常大。
他說,“以前新都學校的學生干部就不是選舉的,而是任命的,后來,學生提出抗議,說連校長都可以直選,為什么班一干部不能選舉?所以,他們的學生干部也i都選舉了?!?/p>
不過,石中英指出,仍有許多青少年對民主的實質理解“很膚淺”,甚至幾乎完全不懂,因此在追求民主的策略選擇上有時會失當。
中國人民大學憲政學者劉海波,更愿一意把青少年的民主意識放在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下觀察。
他認為,目前不少人對政治的表現呈現出兩個極端:政治冷漠和政治激烈,“這兩種態度都是非理性、不審慎的,不是一個成功民族的政治心態”。
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青少年必然會耳濡目染成人世界存在的各種問題,“這很可能導致民主教育言行不一,與實踐脫節。”
“為了今后有更好的出路”
專家們的擔憂不無道理,實際上,中小學生的民主理想并非如大人們想像的那樣單純。
何天雷說:“每個學生擔任過的職務都記在檔案里,職務越多越高,考中學時就越有競爭力,上中學以后也更容易當干部。”
一位有l5年教齡的老師告訴記者,她剛工作時經常有家長找來,要求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擔任班干部,怕影響學習。“現在正好反過來,家長都明白當干部能提高綜合素質,對那些打算出國留學的孩子來說,具有這種工作經驗在申請時肯定能加分。” 在前述某小學的班級競選中,最熱門的職位竟然是衛生委員?!恫t望東方周刊》在這個班所做的調查問卷顯示,將近60%的孩子都認為“衛生委員”這個職位最重要。
何天雷說,“以前同學們都不太喜歡競選衛生委員,因為每天要監督同學做值日,課間、午休不能休息,臟、累又麻煩,還常常得罪人。”
“后來老師告訴我們,衛生委員選上市級三好生的幾率很大。往屆有一名學生雖然沒上奧林匹克數學班,但因為當衛生委員貢獻大就被評上了市級三好,上了實驗中學。從那以后,大家對競選這個職務就積極了?!彼f。
“有人當干部是為了給同學服務,也有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也不能說不好,美國不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打伊拉克嗎!”何天雷說。
馮勉老師并不諱言,有些孩子有官位意識,盯著那些拋頭露面、威風的職務,小隊長這樣的職務競選者就很少;有些孩子講哥們義氣,有私心。
提前進入成人世界 據北京媒體報道,北京東城區分司廳小學的一個班級,干脆將例行的大隊委選舉變成了美國總統大選的“模仿秀”。票倉”、“賄選”、“倒戈”,這些頗為專業的名詞不僅在學童中朗朗上口,而且在白熱化的“選戰”中一一兌現。
“原本老師看好的人選早早就被淘汰,而老師眼中非?!ⅰ膶W生卻留了下來。”這似乎是個令人興奮的“民主教育”的樣本,很能讓自認為思想解放的大人們欣慰,但是一些親身經歷了“競選”的學生卻覺得“不公平”。
“我覺得能不能選上80%靠人緣?!币晃宦溥x的同學說。一位男生這樣描述“隨大流”投票的心態:“當競選進行到白熱化的階段,我們根本顧不上想哪個同學更適合。”
成人社會的民主試驗已被引進了學校,比如,北京市有幾所中學實行了“處分學生聽證制”。學校在給予學生處分前,必須由學生本人及其監護人、學校負責人、知情學生代表、教師代表甚至社區知情人參加聽證,是否處分將綜合各方意見,學校不再享有絕對權威。 但這也引起了“多數人暴政”的批評。江蘇省鹽城市某中學曾對一名學生的去留舉行了一次“民主表決”——班主任組織全體同學投票,在“大多數學生不同意其再進班讀書”的“公決”后,就將一名“差生”拒之門外。這名學生被驅逐出課堂后,在校外游蕩,喪生于車禍。
小學生齊峰的考慮則更像個大人?!袄蠋熃洺Uf,不同意的同學請舉手,可是我不會舉?!彼f,“班主任是一班之君,一錘定音。”齊峰的父親是大學教授,“那些研究生要是哪個敢給我爸提意見,肯定玩完?!?/p>
而大人使用的“民主技術”也被學生們加以練習。何天雷說,很多同學競選之前都會四處打聽,盡量不和實力相當的人“撞車”,游說、拉票的現象也很普遍。至于很多同學在競選演講時大談自己的缺點,“那是一種策略,誰會喜歡驕傲自大的人呢!”
石中英教授指出,校園競選中,拉選票者普遍存在,特別是在大學,請客吃飯、拉老鄉關系、送禮物等方式并不鮮見;有些父母也為孩子競選跑前跑后,甚至出面請其他同學的父母吃飯;“這些現象使青少年的民主意識形成過程相當復雜。”
面對西方模式和中國國情 接受記者采訪的不少老師、學生和專家都注意到了西方民主對中國中小學班干部選舉的影響。 北京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研究員張祖樺對于在歐美學??吹降膱鼍坝∠笫稚羁蹋赫n桌分散擺放,學生自由發言;小孩子經常參加慈善組織、基金會的活動,義務賣東西、做宣傳。
“這些比競選豐富得多的活動,讓他們經常處在實踐的氛圍里,自然而然會受到教育?!彼f。
對國內一些青少年更關注美國大選,而不是本國的重大政策,劉海波認為,這反映了整個社會對民主認知的表面化程度,“人們對于美國制度的理解很膚淺,美國成了民主教育的范本,這就很片面了?!?/p>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胡星斗也指出:“在中小學搞民主訓練不能照搬美國或歐洲模式,更不要過早地給學生灌輸哪個國家的民主是什么什么樣子。民主教育更應該要貫徹一些普適的民主價值和觀念,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我選擇。”
他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民主啟蒙重在訓練意識,不要拘泥于形式?!安还軐W生有怎么樣的民主概念,公民教育應該告訴學生,他們可以自我做主,自我監督?!边@位倡導全民民主與法制啟蒙工程的學者,認為“民主演習”形式多樣:實行簡單的多數票原則,在小團體里制定運行規則,管理班費開支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校園民主也面對著城鄉差距。面對居高不下的失學率和輟學率,有沒有錢上學念書,是農村孩子關心的首要問題。
“在鄉鎮的中小學,民主選舉情況就要差很多了,大部分班干部還是由老師指定,許多學生對于海選、演說聞所未聞?!笔杏⒔淌谡f。
“在農村,讀書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考上大學,最終獲得城市戶籍。”來自湖北農村的大學畢業生吳波說。
而在城市,則出現了另一種現象。一些學校和班級,為選舉而設置的學生干部職位太多,有的一個班幾乎90%的學生都是干部,有媒體批評,“民主”在這里,成了“官本位”的代用語,權力意識過早進入了孩子們的心靈。
民主是校園童話嗎
專家指出,熱火朝天的校園選舉,在學生內部實現了局部的平等與公平。而就整個學校的民主環境來看,選舉更像一個游離于現實之外的“童話”。
北師大教育學專業的一些研究生,近期對中小學的教學民主進行了專門調研。問卷調查以某市中小學為樣本,選擇城市、農村不同區域的中小學進行,共發放問卷900多份。
調查者發現,雖然在口頭上、教學理論考試中幾乎所有的教師都認為“師生應該是平等的”、“學生與學生也是平等的”,但現實中更為普遍的現象卻是“不平等”。
石中英教授將師生關系形容為一架“失衡的天平”。
在“請你形容一下你們老師課堂上對待學生的態度”的調查中,回答認為老師“嚴厲、兇狠、諷刺挖苦、傷學生自尊心”的比例達到64.4%;而形容老師“親切、和藹”的僅有44.6%。
對于“課堂上,學生是不是一定要服從老師?為什么?”62.3%的學生和61.1%的教師認為“一定要服從”,因為“在學校不聽老師的聽誰的”、“只有聽老師的才能學會”(學生語);“學生不服從老師,那不無法無天了”、“現在的學生受社會影響太深,很難管,不樹立教師權威,他們就會覺得老師好說話,可以隨隨便便”(教師語)。
研究者據此分析說,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思想觀念上處于支配地位的仍然是“教師是教學的中心”,學生處于被支配地位。
對于“老師在課堂上最常用的、最有代表性的語言是什么”的問題,學生的回答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不許說話,再亂就給我(滾)出去”,“再考不好就加倍布置作業”,“好好學習才能考上好學校,對得起你們的家長”。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參與機會也不平等。在全部受調查學生中,認為“教師提問優先考慮學生學習成績”的有740人,占到了81.3%。
學生們認為,老師對待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多比較“民主”,而對于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往往表揚少、批評多,對他們的意見不屑一顧,用命令代替協商。
調查還發現,教師的課堂教學基本上是以“強勢”群體(即發展程度相對較高的一部分學生)的價值取向(接受程度)為標準來預設的,教師更為關注他們的課堂反應。
在這種標準下,20.9%的學生在跟上老師節奏方面感到吃力,而11%的學生只能當“觀眾”?!啊钌褪沁@樣人為造成的。”石中英教授說。
調查還顯示,部分教師還因學生家庭背景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對待學生,如:家長有權的、有錢的、外表可愛的、與教師有特殊社會關系的學生,易于得到教師的青睞和關照。
專家們認為,這后面反映的實質問題是,應試教育仍然是主導目前中國校園的基本模式,面對升學率的巨大壓力,雖然學生們普遍具有了比前幾代人更強的民主意識,但民主的實踐還只能是點綴。
而學校是激烈競爭社會的縮影。隨著學生們的長大,他們少年時代對民主的認真,又會帶上什么樣的變異涂影呢?
倡導在全社會實施民主與法治知識普及工程的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胡星斗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這一代學生成長后肯定會對中國產生巨大的影響,他們的行為模式決定了中國的未來。”
他認為,青少年普遍具備的民主意識前景將很可觀,但是在紛繁的現狀下,矛盾的趨勢必須加以引導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