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眾多從“草根”崛起的浙商一樣,生聽江溫州的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帶有顯的“浙商印記”:大膽而敢于創新,注定踐而吃苦耐勞,意志堅定而百折不撓。但他的性格中同樣具有著有別于其折商的元素,他的行事并不低調,更愿和媒體接觸,從日常的公司新聞中可以到均瑤集團發展的每一步。王均瑤的“另類”為他贏得了媒體眼中“最開放的折商”的稱號,也有批評者認為他只是善于作秀,公司的業績并不如他所形容的那七色。無論如何,這些爭議今天對于這位年的民營企業家而言已不再重要。本月7 19時48分,年僅38歲的王均瑤因患腸癌晚期,并發肺部感染,最終因呼吸循環功能衰竭搶救無效,在上海去世。
他留下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最大的兒子僅10多歲,正上初中。
據稱:他還留下了遺囑。
膽子
“膽大包天”,這是王均瑤為自己貼上的第一個宣傳標簽,也是他開始為國人所關注的第一步,那一年,他24歲。
出生于蒼南縣龍港鎮的王均瑤16歲就輟學跑印刷業務,有一年春節,他坐“大巴”從長沙回溫州,漫長旅途中,同伴一句“想快坐飛機,的戲言,啟發他動了包機的念頭。1991年7月,當時還是溫州金城實業公司駐長沙辦事處主任的王均瑤以私人身份承包了從長沙到溫州的航班,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人物。坐飛機對那時候、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還是個奢侈的夢想,買機票還需要縣團級以上政府部門的介紹信才可以,而王均瑤這個小個子,憑借自己的口才和執著打動了民航部門,打破了中國民航業務的計劃經濟堅冰。
“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我的個人形象、人生道路都改變了!如果說人生是個大舞臺,那一天,作為一名演員,我面試合格,被允許登上舞臺?!蓖蹙庍@樣評價他在生意場的首次重要演出。
1992年,王均瑤的身份搖身一變為溫州天龍包機有限公司總經理,他的名字從此和新聞曝光率極高的民航業連結在了一起,2002年,均瑤集團以18%的股份參股東方航空武漢責任有限公司,成為國內首家參股國有航空運輸業的民營企業,2003年又投巨資購買和重新改造湖北宜昌機場。
王均瑤以一個民營企業家的身份,開創了眾多中國民航業的“第一”。有評論家認為,姑且不論均瑤集團在民航業的巨額投資是否能夠盈利,王均瑤在計劃色彩濃厚的民航領域所作的一系列創新之舉確實顯示了浙商的“敢想敢做”。
眼光
甚至在“溫州購房團”之前,王均瑤已經認識到上海這座城市所蘊藏的巨大商機。
1999年,王均瑤決定把集團總部從溫州遷到上海,成為溫州知名企業中的“吃螃蟹者”。2001年他的構想開始化為現實,均瑤集團一口氣在浦東康橋買下兩百多畝地,準備把上??偛糠诺竭@里。
2002年,王均瑤再次顯示了他作為商人的敏感。投入5.5億從上海久事公司手中收購了一幢位于徐家匯的32層高、總面積8萬平米商務“爛尾樓”。
據知情人回憶,當時有意購買這棟“爛尾樓”還有幾家國有企業,王的出價也不是最高,但是王均瑤所表現出的誠意卻是最高的。與那些國有企業久拖不決的局面不同,王均瑤本人總共只和久事公司當面談判了三次,7月看中,8月談判,9月簽意向書,10月簽約,11月所有手續全部辦妥,達成合作意向后立即支付了 3000萬元的定金。
一年之后,由加:拿大WZMH建筑設計事務所、香港戴德梁行、美國高緯物業等國際著名品牌公司參與設計、建設和管理的“上海均瑤國際廣場”閃亮登場,成為徐家匯標志性“甲級5A智能寫字樓”,大樓的價值也扶搖直上,一棟大樓就為均瑤集團賺到了7億多元的利潤。
胸懷
在均瑤集團的網頁上有這樣一句口號:“均瑤是我們的,更是社會的?!?/p>
王均瑤或許不是中國最富有的民營企業家。但他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有著比一般人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更優秀的實踐。
2000年起,他響應中國光彩事業的號召,參加三峽光彩事業行,在三峽地區投資建乳品廠,推廣萬戶移民養牛計劃,為三峽的移民開辟就業渠道,均瑤的三峽投資成為中國光彩事業案例。
2001年10月,王均瑤這種改善移民生存狀態的行動。作為典型案例在聯合國全球協議論壇上演講。當時,王均瑤作為中國企業聯合會推薦的惟一的企業代表到英國倫敦參與并簽署了包括民營企業參與扶貧內容在內的聯合國全球協議。
2003年,王均瑤又響應國家西部開發的戰略部署,捐款1000萬元,設立“大學生自愿服務西部計劃均瑤基金”。
王均瑤甚至讓自己的企業成為中共黨建新的試驗田。在他的支持和努力下,均瑤集團成立了直屬上海市社會工作黨委的第一家民營企業黨委,集團成為中共上海市委探索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研究課題。
38歲,正值壯年,曾經創造了太多“奇跡”的王均瑤在他事業的頂峰,如流星墜落。他的弟弟王均金接任了均瑤集團的董事長。
作為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代表,王均瑤的一生,印證了中國市場經濟的巨大魔力,在一個蓬勃發展的社會里,兼具想像力和行動力的人一定能夠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