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原定于今年12月 18日召開的“聯想技術大會”推遲至明年3月舉行。消息人士說,這是要為一個正在發生的大事件讓路。
能讓聯想最為重視的“技術大會”側身讓路,真可謂大事件。
這個“大事件”極有可能在近期內公之于天下,坊間正在盛傳聯想將與IBM進行合資。因為茲事體大,乃至于人們顧不上追問其細節。
早期的聯想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成就“中國的IBM”,20年間,它早已經成為國內PC市場的絕對“老大”。同時,也已經將國際品牌拋在身后。
現在,這樣的兩家公司正在為組建一家新的合資公司而緊張談判。市場公開流傳的具體方式是聯想拿出自己的電腦業務,IBM分拆出它的臺式機業務,共同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年產臺式機500萬臺。
《瞭望東方周刊》了解到的信息是:雙方的合作以臺式機為主,基本不涉及筆記本業務(這是IBM的核心業務之一,另外的兩個核心是軟件與服務、高性能計算機,臺式機在其全球戰略中已經邊緣化);合資公司中,聯想主導,出任董事長,IBM方面出任總經理。
有待證實的細節是:合資公司的具體比例,新產品的品牌以及渠道合作。
在所有的細節中,最重要的是市場范圍的劃分如何確定,是否涵蓋IBM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市場,IBM臺式機在中國大陸范圍內是否還有銷售?
關于這個問題,此前有媒體報道,聯想的“算盤”里還包含IBM全球PC品牌、技術以及渠道的收購,但是資金過大,聯想難以承受。
實際分析,這種可能性比較小。盡管在IBM的全球戰略中,PC尤其是臺式機的地位已經日漸式微,但是讓出全部的市場,影響太大,受讓方也吃不下。
比較接近于事實的可能是,聯想通過與IBM的合資,實現“借船出海”的目的。
2002年,楊元慶接手聯想集團之初,曾經提出目標是將公司塑造成“國際化的聯想,高技術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其具體做法是業務的擴張和延伸,多元化;同時,重點發展聯想研究院,以圖彌補自己沒有核心技術的“短板”;另外,大力推張服務理念。
3年過后,檢點得失,三大目標都還是“在路上”。多元化基本失敗,服務轉讓給亞信,一番辛苦,也沒有什么足以服人的高技術,“閃聯”雖有一定的高科技含量,但是距離“核心技術”尚遠。2004年3月,聯想集團公布年報前后,市場和輿論對其的懷疑達到頂峰。此后,聯想“大老板”柳傳志從幕后走向臺前,會同少帥對戰略重新進行調整。
于是,聯想回歸主業。
如果與IBM的合作成功,聯想在“國際化、高技術、服務”三個方面都將實現很大提升。
用楊元慶的原話說,“在 PC領域,聯想還是有一定實力的,但與戴爾、IBM、惠普比較起來,在管理和流程的精細化程度方面還是比較差,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擰毛巾’,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明確更關注核心業務的競爭力的建設。”
今年,聯想成為奧委會全球贊助商,將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供技術支持,而 IBM正是上一屆的技術支持,其技術早就為世人認可;奧運戰略是聯想“國際化”的最重大手筆,要想在國際上確立“高技術”的形象,非借“巨人的肩膀”不可。
過去,聯想真正的優勢在于渠道和國內市場,在國際上還難以與IBM、戴爾等比肩。如果雙方的合作中包括“渠道融合”內容,那么聯想可以達到兩個目的:在國內以及亞洲市場確定當仁不讓的第一占有率,在歐美市場,借助IBM現有的渠道與制造能力,可迅速進入戴爾、惠普的競爭行列。
至于品牌、服務的提升,無疑是合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企業曾經探索過很多國際化的路徑,目前比較成功的方式是并購和合資。可資效仿的是TCL,2002年后,TCL通過在歐洲收購湯姆遜公司和阿爾卡特,獲得了品牌、主體業務、技術、市場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