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員制度改變了詹夷生的人生軌跡。
閩北多山少地,山上多樹,樹木多是杉樹、毛竹、馬尾松,開展農業生產條件不利;加之交通閉塞,經濟發展水平長期滯后。為提高當地農民的收入,近年來,南平市里決定種好第四棵樹——錐栗,俗稱“榛子捌”。
翻開詹夷生的《為榛農服務記錄表》,表上密密麻麻,16頁上記著從1999年3月5日至2004年底,他為榛農講課、實地指導的地點、人數和內容。這些年他隨身攜帶海拔儀、枝剪、手鋸“三件寶”,行程4萬多里。他走遍了閩北的10個縣(市、區)、50多個鄉鎮、近100個行政村,還有連他自己也數不清的山頭。
面對閩北數以萬計的榛農,詹夷生應接不暇。他通過座談宣講、現場示教、出刊墻報、送資料、教技術、解難題等形式,讓榛農聽得進、看得懂、學得到、用得上。
他還有三招數:一是發短信。他把不同農時對錐栗管護的要求編成通俗易懂的短語,適時發送鄉親們。今年國慶期間,詹夷生就發出了 1000多條短信。二是留電話。詹夷生的“名片”特別大,統一的16開張。他將每一張錐栗技術簡表當成自己的名片,發給每一個聽課的農民,讓所有的榛農都知道他手機、辦公室、家里和小靈通的電話號碼,母親、妻子、女兒都是他的義務電話記錄員。三是帶“徒弟”。在他的悉心指導下,一批鄉土專家應運而生。2002年人夏,建甌房道鎮連地村千余株錐栗出現蟲害,詹的“名徒”張其興趕到現場出招,藥到病除。
錐栗成了閩北的一大產業。建甌、政和兩縣獲得了“中國錐栗之鄉”的稱號,南平全市種榛農民增加純收入4000多萬元,戶均年增收3000多元。
今年8月31日,他作為福建省唯—的第六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與溫家寶總理緊緊握手。其事跡被廣泛報道。果農認可“他的話就是錢”,將其稱作“榛仙”。而詹夷生告訴記者,每每回憶起鄉親們的目光,感受到他們豐收的喜悅,他覺得“詹特派”這個稱呼更讓他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