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10月出臺的《ERP規范》,到日前某研討會上科技部863專家組熱烈探討的“新一代ERP系統相關標準”,整個管理軟件產業已經無法回避地要與“標準”兩字糾葛在一起。
拋開兩部“標準”自身的問題,我們這一期希望從行業發展的角度探討“標準”的作用與意義。首先是,國內管理軟件市場是不是已經到了該要“標準”來扶持、幫助的時候。在我們采訪有關專家時,有一位專家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標準化能做什么?首先,標準能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現在看來不能。那么標準能解決什么?它能解決我們的技術創新體系在產業化過程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的軟件產業達到規模化時,標準就要發揮作用;其次,標準是協調產業利益的重要基礎。它不僅僅是技術,也解決了產業內各利益協調的問題。標準在產業中應該解決通用性、互換性和兼容性。
可以說,這段話中提出的見解是很深刻的。管理軟件市場有巨大的需求,但是國內近幾年的發展又不太成熟。國內的軟件廠商現在不應該守在自己的圈子里,一個產業有各方面利益協調的問題,這里面會遇到方方面面的矛盾,其中技術的問題應該由標準來解決。
實際上,無論業界對“標準”的好惡如何,已經出臺的《ERP規范》和明年有望出臺的新一代ERP“國標”都是事實或者即將成為事實,也是這個產業所無法回避的。如果一個有價值的標準出現,而且能夠協調、有益于產業內各方利益,所有人倒不妨采取更為積極的態度來對待。在這個基礎上,更需要注意的是,“ERP標準體系”的制定與宣貫,一方面需要引入市場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研究機構、大專院校、行業協會、咨詢公司、軟件公司、企業的各自優勢,密切配合,資源共享、協同研究,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一定要對整個標準體系的約束力(標準、規范和指導三個層面),視標準的內容與范圍作分類界定,以充分發揮標準體系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
關于國內ERP規范或者標準的探討,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失。在“新一代ERP系統相關標準”明年出臺前,這始終將是輿論和軟件產業最為關注的焦點話題。現在,新標準出臺的具體時間、作為“國標”將會采取何種執行方式、政府部門如何擺好監管與引導的位置,都還是未知數。不過,我們希望一個新事物能夠對產業起到促進和幫助,更希望產業中各方能夠在規范和引導中得到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