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科學”,學者對哪些人比較長壽的研究不斷有推陳出新的發現。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學者指出,高收入和受過良好的教育的人,不分性別,平均壽命較長。這種分析其實與“傳統智慧”相去不遠。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富裕階級而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深明養生之道和有財力購買最佳的藥品、補品和“照顧”,故可享高壽。
上述推論到20世紀90年代初便被推翻。研究者指出,英國國民保健服務和美國的老年保健醫療制度(Medicare)及醫療輔助制度(Medicaid),對所有公民一視同仁,“提供最周到的醫療服務”,這即是說,有病痛者不論貧賤都可向政府指定的醫生求醫,病人均能獲得公平、適當的治療。可是,平均起來,有錢人較“窮”人長壽的現象依然存在。一項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對英國公務員——他們接受相同的醫療服務、工作環境亦一致——的調查顯示,位高薪優者較健康進而較長壽,平均而言,幾乎所有高級公仆都較低一級的同僚長命!
據6月7日《福布斯》引述兩位學者(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發表的一篇論文的新觀點,有錢人所以壽命較長,主因是他們比一般人精明(smart)、IQ(智商)較高。在遺產稅很重的西方社會,富裕階級大都因為較常人精明而致富(無論投資物業、股票、外匯俱如此),而IQ高不但有利財富創造,還使他們有較高的“健康意識”,有了解藥品療效及預防疾病的智力,同時避免做出有害健康的事。作者引述美國人口統計局的數據說,專業及技術人員的IQ中位數為111,而非技術工人的則為89。IQ在79至90之間的人,較IQ在125者更易陷入赤貧(比率是前者高于后者八倍)。
學者這些發現對政府政策有一定意義。過往,社會上大多數意見是富裕階級因為有錢和有閑,因此有“長壽優勢”,為了提升低下階層的壽命,政府在醫療上對他們做出大量津貼,這種做法當然有其社會需要和政治市場,但顯然不是對癥下藥,因為提高國民教育水準和IQ水平,單就“養生”而言,也很重要。
有趣的是,社會地位(social status)與壽元有成正比的關系,這方面的權威是英國病理學家米高爵士(Sir Michael Marmot),5月16日《紐約時報》引述他一本將于今年8月出版的專著《身份癥候》(Status Syndrome),第一次把他過去30年的研究向外行人公開。
米高指出,社會地位和工作成就感比遺傳因子、飲食衛生甚至是否吸煙對健康更重要,這即是說,如果一個人不吸煙、有優質基因和照營養餐單飲食,如果他在社會上不受重視或他本人不滿意他的社會地位,其壽命仍有可能低于社會地位高和對工作或事業有滿足感的人!實際研究顯示,“身份卑微的非吸煙者心臟病發的幾率較身份高尚的非吸煙者高!”米高爵士有大量數據支持的研究顯示,受過高等教育、有份優薪工作(和令人目眩的職級名銜)、在業內甚至受社會大眾尊敬以及住所寬敞舒適等,對“長壽”的貢獻較基因、醫療為大!“社會地位”與壽元短長有直接關系的結論,推翻了以前種種“窮人”和“富人”的平均壽命因物質條件有差別而不同的說法。
在米高爵士發表他的研究結果之前,2001年5月15日出版的《內科年鑒》(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兩位多倫多醫學研究員所撰題為《適者生存——奧斯卡得獎的男女演員》(Survival in Academy Award-Winning Actors and Actresses)的論文,他們對曾獲提名角逐奧斯卡主角或配角的1649名表演者的健康狀況特別是壽命短長作長期跟蹤,詳盡統計。他們的研究結果指出,這些演員的壽命的中位數是66歲,獲獎者的壽命較獲提名而落選者長3.9年——79.7歲比75.8歲。這種年數距離看似不明顯,但他們指出,如果癌病突然消失,北美人民的平均壽命只能提高3年半,3.9年因此是不容忽視的數字!
得獎者所以較長命,可能這是業界和觀眾對他們的表演事業認同,令其“心里舒坦”(peace of mind )有以致之。以普通常識看,是大有可能的。
我們中國有“寧為雞口莫為牛后”的俗語,細想起來,便是對社會身份的重視。西方心理學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假定你有兩種處境,一是在一群平均年薪10萬元的人中,你的年薪為12萬元;二是你有機會年賺20萬元但處于一群年薪30萬元的人之中,你會作何選擇?據說大多數人選擇了前者,這便是“寧為雞口”的原理,也說明精神滿足非常重要。
作者為香港《信報》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