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新業務登陸美國
《商業周刊》 2004年6月28日
你可能已經習慣了在朋友接聽手機之前聽到“玲玲玲”的聲音,不久之后,這就會變成歷史,取而代之的將是小甜甜布蘭妮的歌聲。
“回鈴音樂”已開始使用,不久,也許就在明年,這種新的無線服務將會到達美國。
回鈴音樂是指當你撥打別人手機時聽到的音樂,與已經使用得非常普遍的鈴聲音樂相比,回鈴音樂提供了另一種方法,使用戶能個性化自己的手機。
回鈴音樂不一定就是歌曲,可以是笑話、名人的聲音,甚至是廣告。回鈴音樂甚至鋪平了移動音樂服務的道路。幾年內,打電話的人簡單地按一下鍵,就可以訂購從別人那里聽到的回鈴音樂?;蛘咭部梢园颜赘韬鸵曨l下載到自己的手機上。移動音樂的下載在英國、德國和日本已經可行,明年在美國也將試行。
一些公司也在發展“call soundtracks”技術,這項技術可以使人們在打電話時收聽背景音樂。聊天時,音樂的音量可以自動調小,中斷時,可以升高。通話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關掉音樂。
也許有一天,手機用戶會不僅只購買鈴聲、回鈴,還會購買一系列相關產品。用戶可能還希望接收到常規的歌手歌曲更新、CD的發布日期,甚至通過手機購買演唱會的門票。
對電信公司來說,這些業務以及它們帶來的附加手機功能,將會轉化成額外的收入。當然,難以打包票說,這些新的盈利夢想都會實現。但在不久的將來,手機業務將會奏出新的一曲。
西蒙寓言
《經濟學人》 2004年6月17日
會說兩種語言肯定比會說一種有用。但根據加拿大約克大學的Bialystok博士最近發表的論文,這種效用不僅在于可以跟更多的人交流。她發現,“雙語者”比“單語者”更勝任許多認知活動,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這種差距也在增長。她因此提出一個假說,懂得和使用兩種語言,可以抑制腦力的退化。
Bialystok所做的實驗依賴于“西蒙效應”,即認知的沖突導致人的反應變慢。她的實驗內容是,在屏幕左手或者右手,顯示一個紅色或者藍色小塊,如果小方塊是藍色,實驗對象就摁一下左邊的“shift”鍵,如果是紅色,就摁一下右邊的。
在這里,方塊位置和按鍵位置的不同,就是認知沖突。如果藍色方塊在右手邊,按鍵所需的時間就更長一些,紅色反之。
最初,Bialystok博士做了四輪實驗,每一輪包括24個隨機的方塊。一組雙語者和一組單語者,有同等的社會、經濟背景和同等的智商,但Bialystok博士發現,雙語者的反應要比單語者快。當方塊在“正確”的位置時,是如此;不在正確的位置,更是如此。
她的第一個想法是,這可能是因為說兩種語言的人可以抑制腦部某些部分的活動。她推測,也許是雙語者抑制了關于方塊空間位置的信息,然后將精力集中在顏色上。
為了驗證這一假說,她給了實驗對象另一個任務。這里有四種顏色的方塊,按四角形分布在屏幕中心。這使得任務更復雜,但是消除了西蒙效應及因此產生的抑制可能。
結果是相同的。雙語者比單語者做得好。這顯示了雙語者在與空間相關的反應快并不單純因為抑制——盡管Bialystok博士并不知道到底是為什么。另一方面,當把方塊加到十個,單語者的表現在最后幾組趕上了雙語者。Bialystok博士說,當一件任務被熟練學習,這表示雙語者的優勢就減少了。
不管怎樣,兩種人之間表現的差距隨著年齡漸長——Bialystok還不確定該如何解釋,但這表明,使用雙語可以使腦力下降減慢。人類的知識很難證明奧登的格言“時間……崇拜語言”,但現在,這個關于反應時間的實驗很大程度上確證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