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屢創新高,成為全球焦點。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最近出訪時表示,油價上漲必然為世界經濟帶來影響,尤其是耗油較多的國家。
自1993年以來,我國石油消費保持了平均5.5%的增長率,并且有逐步加快的趨勢,預計2004年我國石油消費將達2.8億噸,甚至更高。在石油消費逐年遞增的同時,我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也在逐步提高,2003年我國凈進口石油9000多萬噸,2004年可達1.1億噸。國際市場油價波動頻繁,而我國缺乏應對高油價的防范措施,特別是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對國際市場油價的影響力卻很小。
從目前石油的開發與供需狀況分析,中國石油生產的增長無法跟上高速度的經濟增長,而且缺口越來越大。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的制造業中心,各行各業對能源的需求日益擴大,而中國人均產值和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又有力地拉動了汽車家庭化的消費熱潮,這一切使中國的能源短缺特別是石油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歷史又一次輪回,中國回到了“貧油時代”。
如果要探究中國石油生產徘徊不前的具體原因,起碼可以列出三條:第一,東部主力油田占中國石油產量90%,但這些油田如大慶、勝利等已經開始老化,油價下降,產量遞減。第二,西部石油勘探尚未發現整裝大型油田,雖然塔里木盆地預估儲量甚富,但采油成本太高,運輸成本高昂,無法形成量產。第三,其他地區每年新增的原油探明儲量不足,而且多數新探明的儲量區埋藏深、油層薄、產量低。唯有向國外大量購油才能確保經濟發展之所需。
看不見的絞索:石油供求缺口可使中國經濟滑坡
隨著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中國石油受國際能源市場制約程度也越來越高,如果不能改變中國石油仰人鼻息,受制于人的狀況,不僅存在一個商業問題,而且是國家的戰略問題,在步步緊逼的石油風險背后,蘊含更高的政治和經濟風險。
能源是工業的血脈,能源的發展和有效使用事關中國的全局。中國目前處于工業化的快速起步階段,加入WTO后,又有成為“世界工廠”之勢,對石油的需求量正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而不斷上升。大量的資源消耗還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據分析,如果按照發達國家過去走過的傳統工業化道路的能源消耗模式計算,從2000年至2020年中國實現GDP翻兩番,僅一次性能源消耗就將從13億噸至少增加到52億噸。另有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GDP增長為9.1%,占世界GDP增長總量的4%,但能源(含石油)消耗卻占到了世界總消耗量30%;中國增長1萬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倍,法國的7倍,日本的14倍。以上情況無論從任何角度看,都是中國和全世界難以承受的。
經歷了三次石油危機的西方國家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減少依賴石油。例如美國,現在信息科技服務業和金融業占GDP的80%,這些都是低耗油行業,消耗大量石油的生產企業則紛紛遷往國外。另外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把石油來源從中東擴至非洲,又建立了龐大的戰略石油儲備,種種轉變,使油價高企不會再重創美國企業。
而高油價對我國經濟的打擊卻十分明顯。據國際經濟組織統計,今年1月至9月,進口內地的原材料價格平均上升28%,中國因此也要多付200多億美元,而其中三分之一屬于油價,每桶油漲價10美元,就會使我國通貨膨脹上升0.5%,經濟增長則跌0.25%。有關專家對我國1993~2000年的GDP石油進口數量和價格波動進行了綜合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油價每上漲1%并持續1年時間,將使我國GDP增長率平均降低0.01個百分點。油價上升對水陸空運輸、燃油發電行業等造成沉重的負擔,大量工業品的成本也會因此上升。由于我國沒有成熟的石油期貨市場,也沒有龐大儲備用作平抑油價和發揮緩沖作用,國際油價的起伏將會對國內經濟造成直接和即時的沖擊。
中國大陸人口五倍于美國,如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GDP總量將超過美國。中國成為全球大國的前景,對美國戰略利益構成了挑戰。對美國而言,箝制中國除了直接使用戰爭這種兩敗俱傷的手段之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控制石油命脈,而這正是中國的最大軟助。
高油價弱美元,是當前主導金融市場的兩大力量,對不同的國家,這兩大力量利弊不同。對于美國來講,高油價不足懼怕,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認為,美元疲弱對美國利弊參半。出口商因為弱美元而增強了競爭力,但弱美元不利于吸引外資。對于歐盟來說,美元弱勢代表歐元升值。國際石油市場以美元定價,歐元升值有助減輕油價上升對歐盟地區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的影響。日本吸收了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教訓,石油儲備充足,對穩定價格和人心都有重大的作用。
在高油價和弱美元兩大力量夾擊之下,受沖擊最大的是中國,高油價使出口增長放緩,國際油價的升幅已達70%,而國內零售油價漲幅只有13%,雖然油價有政府的調控,但不斷上升的油價對經濟運行趨勢產生了不明朗的前景。
如果人民幣為自由浮動,中國對美國貿易取得較大盈余,加上美元的弱勢,人民幣應該像歐元與日元一樣大幅度升值,屆時強勢人民幣就可以抵消高油價的沖擊,但在人民幣匯率不動的前提下,中國無法在貨幣升值上取得好處,在這種趨勢下將承受雙重打擊,如果美元弱勢持續,要求人民幣改革匯率機制的壓力越來越大。以人民幣升值去應付高油價也會帶來較多問題。首先將打擊出口,其次進口價格上升有可能引發通脹,但是落實世貿協議及維持世界工廠的地位,我國今后一些年內商業進口量將有較大攀升,人民幣升值將會使生產成本上升,引發通脹,如果一切不動,中國將繼續承受高油價和弱美元夾擊。
據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發表的《2004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預測,中國將在202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未來15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石油問題解決不好,中國將難以成為真正的經濟強國。
尋求突破:能源戰略保障國計民生
意大利著名謀略家馬基雅弗利說過,當你的安全取決他人對你的態度的時候,也就是你最不安全的時候。中國又一次面臨與40年前類似的戰略圍堵,當年中國在艱難的情況下以最快的速度開發了大慶油田,實現量產,甩掉貧油的帽子?,F在,中國也必須打破常規思維,集中力量辦大事,從根本上破解石油問題對國家安全造成的威脅。
溫家寶總理近期講話中強調,中國能源供應急需多元化及加快石油戰略儲備建設。據悉,國家現已確立了堅持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油氣和能源全面發展的戰略,其核心內容就是調整與優化。
作為儲量豐富而且價格低廉的煤,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在中國都應該有較強的競爭力。同時,為解決石油儲量不足和燃油供給問題,中國應大力發展煤制油產業,降低依賴石油進口。實際上,發展煤制油產業在中國已經醞釀許久,但進展緩慢,需要國家放在戰略發展的高度去扶植和推動。
作為稀缺資源,石油歷來被視為戰略物資。目前,在歐、美、日等國家都已建立了自己的石油儲備。按照國際慣例,一個大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應該有90天的需求量,遇到大規模戰爭或石油危機之時,有3個月的迥旋余地。
美國是世界上耗油最多的國家,也是全世界戰略石油儲備最多的國家,有7億桶石油儲備,可使用半年。在亞洲國家中,日本的原油庫存最高,存量可供161天使用,中國石油系統內部的綜合儲備量僅夠21天使用。
作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對石油的需求量正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而不斷上升,按照2003年中國凈進口石油1億噸測算,中國近期戰略儲備必須夠30天的使用量。
長期以來,中國缺少石油儲備的戰術考慮,典型的“賣漲不買跌”就是不明智的戰術舉措造成的。
2003年,在國際大豆行情大漲時中國高價大量采購大豆,給國際期貨商場留下深刻印象。中國有些公司進口石油的策略也為國際石油分析專家提供了口實:2002年國際石油價格上升了62%,而中國原油進口數量達到7000多萬噸,比1999年翻了一番;2001年國際油價曾從每桶30美元以上下滑到每桶17美元,中國原油及成品油的凈進口量亦大幅增長35.6%,達到創紀錄的9739萬噸;今年一季度,國際油價上漲到十多年來的歷史高點,而根據我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中國2004年第一季度原油進口量為3014萬噸,較2003年同期增長35.6%。
為什么買漲不買跌?這種交易行為方式與通常商品交易理論是相悖的,當然在原油及成品的定價機制是問題的根源。然而如果從一個國家的能源戰略儲備考慮,石油采購方式應該是常規的,而不能是應急性的。應急的后果是中國采購石油的方式、數量、時間等商業機密似乎全世界都知道。
在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石油采購一般用遠期合同,即固定客戶、固定數量及相對穩定的價格;中國作為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后來者,目前處于尋找供貨伙伴階段,采購合同基本為半年內的短期合同,每一次購買行為,都成了大范圍的“國際詢價”,被動局面可想而知。國際期貨分析家認為,“目前的石油期貨行情,就是2003年大豆期貨行情的翻版,而中國企業從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高價購買大豆的后遺癥延續至今?!边@些現象不僅是行業壟斷所致,從國際環境看,中國長期以來就缺少石油儲備的戰術性考慮?,F在面臨的挑戰則是中國如何建立一個政策性框架,制定系統的能源新戰略和能源發展規劃及與之配套的能源戰術。
針對石油價格上漲,溫家寶總理提出五項對策,包括要求大力節約能源,特別是節約油氣的使用,實際上是把節約能源放到了首位。關鍵是要在產業的政策上有所體現,使能源效率和能源節約真正落到實處,同時能夠推動產品結構設計和調整,使制造業領悟到這是實實在在的國家標準,新一代的產品要符合節能標準,并大力發展節能產業和產品。
在中國的能源戰略發展中,中國海外石油戰略應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兩年,中國石化與中國石油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并相繼邁向海外,積極在中東、中亞、東南亞與俄羅斯等地拓展油源。近期,從西非找石油資源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全球大型石油公司早就熟知一條道理:雄厚的資金并不能保證得到大量的新油田,甚至不能確保得到全球高質油田的一部分。中國必須轉變海外能源策略,適應新的競爭環境。隨著未來中國石油公司在海外收購難度的增加,中國石油公司的規模與實力都需提高。最近中石油公司調整了海外戰略,整合自身的海外資產。中石油將收購其母公司全部的境外資產進行重組,涉及金額高達50億美元,這是中國上市公司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注資行為,重組完成后,未來的中石油海外戰略將由中石油股份公司統一洽購和管理,重組后的中石油規模將迅速擴大,成為重要的國際石油集團,提高了國際競爭力。
以往中國采用與國際石油巨頭合作開發,或是與石油國當地的企業共同開發進軍海外的方式,目前中國改變了傳統的海外石油戰略模式,直接到海外進行收購,在收購的競爭中,我們的對手不僅是早已占領中亞、中東地區的西方國家,還有實力相同的印度等對手,中國和印度的競爭集中在印尼、西非等新興市場。
制定完善的石油戰略需要有與之相關的法規及一些管理辦法出臺。從長遠看,中國除了抓緊建立石油戰略設施,還需抓緊建立完善的石油期貨市場,規避國際價格風險,分散購油風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