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挪威經濟學家芬恩·基德蘭德和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們在動態宏觀經濟學領域所作的貢獻。
普雷斯科特和基德蘭德這對師生組合所研究的經濟政策設計和經濟周期驅動力等領域,是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核心領域,其成果不僅極具學術價值,更深刻影響了當代宏觀經濟政策實踐。
動態一致性:深遠的政策影響
20世紀70年代,“滯脹”成為美國經濟的重要問題。經濟學家在解釋這個問題時形成兩派。“咸水”學派主要來自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所在地),他們試圖在凱恩斯學派的框架下解釋滯脹問題;而來自五大湖區附近的芝加哥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和羅切斯特大學的學者則是“淡水”學派,他們開始采用新方法,對當時的主流發起挑戰。普雷斯科特跟隨1995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小羅伯特·盧卡斯等人加入了挑戰者的行列。
借助深厚的數學功底,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開始以最優控制論為工具研究動態經濟系統。然而,他們后來發現最優控制論并非經濟規劃的適當工具。1977年,兩人共同揭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對未來經濟政策的預期可能會導致動態一致性問題。如果經濟政策制定者缺乏有預見性的貫徹既定政策的能力,他們通常不能取得最優的政策效果。
以貨幣政策為例,如果貨幣當局事先承諾一個非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但是廠商和工人認為,這一政策在將來并不能得到執行,因為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在未來將可能增加就業,而貨幣當局無疑喜歡這種局面。因此,貨幣當局在承諾反通脹政策之后,可能存在違反原有承諾的動機,其承諾就變成不可信了。公眾預期到這一點之后,貨幣當局初始設定的政策目標將無法實現,工資和物價將高出這個水平——盡管價格水平穩定已被選成為貨幣政策目標,但貨幣政策仍可能陷入高通脹的陷阱。這個現象以前僅僅被認為是政策失靈,而動態一致性的工作對這些問題提供了共同解釋。
兩位獲獎者指出了這一問題的癥結:由于私人信息或者是缺乏可信的承諾,將導致政策的動態不一致性,并形成政策效率和執行激勵之間的權衡。解決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可信度、聲譽和制度改革,其關鍵在于改變未來的收益分配,從而犧牲一部分效率收益。
再以貨幣政策為例,如果廠商和工人記住貨幣當局的每一次事先承諾和貨幣政策執行效果,并對其每一次政策失誤和未守信采取某種形式的事后對抗,則即使通過通脹手段可以增加就業,貨幣當局必須面對違反原有承諾的后果。事后對抗所造成的成本可以大到抵消增加就業的收益。如果參與各方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則貨幣政策的動態不一致性問題可以在犧牲小部分效率的前提下得到解決。
兩位獲獎者對動態不一致性問題的貢獻給宏觀經濟學帶來了20年的黃金時期,啟發了眾多重要研究。政策的動態一致性問題存在于貨幣、財政等需要政府承諾并加以執行的各個政策層面,他們的開拓性貢獻為在經濟政策可信度、政治可行性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為很多國家的中央銀行改革和貨幣政策設計等工作提供了指導,特別是在設計和發展獨立的、有信譽的中央銀行這一問題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實踐中,央行獨立性、選擇保守的中央銀行家執掌央行以及近期的盯住通脹的貨幣政策框架,實際上都源于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的思想。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技術的角色
凱恩斯學派作為當時的主流經濟學派,對經濟周期的解釋建立在勞動市場調整滯后等方面。這類模型在上世紀70年代風云突變的經濟環境下(油價沖擊和滯脹),解釋和預測能力大打折扣。普雷斯科特和基德蘭德則在盧卡斯的理性預期理論的指導下,提出了真實經濟周期(Real Business Cycle,RBC)模型。他們的工作為此后更堅實的模型打下了基礎,這些模型把經濟周期看做無數個體的前瞻性決策的集合結果。
1982年,兩人聯名發表論文《開工時間與整體波動》,檢驗了多時期建筑工程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在他們的經濟周期模型里,家庭和企業對消費、投資、勞動供給等許多因素的預期都影響到經濟周期的變化,技術進步的真實波動使國內生產總值、消費額、投資額、工作時間都產生了變化。
這篇論文將經濟周期的理論融入經濟增長的理論之中。他們認為,過去主要由微觀經濟學家研究的標準增長行為,同樣能解釋宏觀經濟學家試圖理解的經濟周期波動。經濟周期的主要內容,簡而言之,不過是經濟對可能影響生產率的政策變化的最佳反應。此篇論文是過去30年中最廣為引用的學術成果之一,其理論被廣泛接受。
RBC方法對法國等歐洲國家經濟績效和福利水準與美國差距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新解釋,且對生產率、稅制等影響長期經濟績效的結構性政策有重要涵義。普雷斯科特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指出,法國和美國人均每小時產值相當,但法國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三,其原因在于法國人工作時間普遍比美國人短四分之一,而進一步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國的高稅率。由高稅率所帶來的大量工時減少,已經并將最終進一步降低每一個歐洲人的生活和福利水準。當然,“福利水準”就包含了價值判斷,或許歐洲人的生活哲學認為,他們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遠比美國人的奔忙要優越呢。
RBC方法在理論上意義重大,但在經驗檢驗中卻遭遇諸多批評。技術進步是由許多創新引起的,而每一創新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加以擴散,因此在現實中我們很難理解為何這一進步竟能在短期內產生如此巨大的經濟波動。而且經驗證據表明,貨幣的確對產出有重大影響,而在RBC模型中,這一效應是不存在的。
為人、為師、為友
普雷斯科特是一位高產的一流經濟學大師。與許多聰明的獲獎經濟學家不同,他在回答問題之前要進行長時間細致的思考。
除了獲獎的兩項重要貢獻,他還在一般均衡理論、銀行、金融、經濟計量方法論等領域作出了杰出貢獻。即使在諾貝爾獎得主群中,他的貢獻也足以笑傲江湖。
由于“對創立新思想、發展新的重要分析模型所作出的貢獻”,普雷斯科特2002年獲得Erwin Plein Nemmers經濟學大獎。該項大獎自1994年開始,每兩年授予一位杰出經濟學家。2000年獲得者麥克法登得獎后已于同年秋獲得諾貝爾獎。
普雷斯科特培養了大量的經濟學博士,基德蘭德即是他的許多成功學生之一——實際上,普雷斯科特的杰出學生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單子。“我從學生,包括本科生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提出好的問題,而一些問題能啟發人們寫出好的論文。”普雷斯科特說。在他的辦公室里有一塊黑板,他總是非常投入地和學生一起一邊驗算一邊討論。
普雷斯科特對年輕同事也很關照,他的許多論文就是跟年輕同事合作的。據說,在明尼蘇達寒冷的冬日,普雷斯科特常在傍晚給年輕同事一瓶烈酒和一道關于最優控制的難題。很多人只能喝下半瓶酒來度過漫漫冬夜,以排解解題失敗帶來的挫折感。很少有人能把烈酒和難題同時解決。雖然不能確定普雷斯科特離開明尼蘇達是不是因為他的這些失敗的“試驗”帶來的挫折感,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對后輩非常慷慨且樂于提攜。
普雷斯科特在經濟學界朋友眾多,其中對其獲獎最為高興者當屬盧卡斯。普雷斯科特在卡內基—梅隆上學期間,曾師從盧卡斯。盧卡斯對其早期的學術生涯影響頗深。1974年,兩人曾聯合發表了《均衡搜索與失業》一文。盧卡斯在回憶中對此盛贊:“如果讓我選擇在我的學術生涯中哪一天我最喜歡做研究,我會選普雷斯科特與我合作這篇文章中取得重要突破的那一天。”
作者為IMF研究部高級經濟學家
資料
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
基德蘭德(Finn E. Kydland)現年60歲,1943年生于挪威。1973年從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圣巴巴拉分校的教授。
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現年63歲,1940年生于美國紐約州。1967年從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普雷斯科特曾先后在賓州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任教,現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凱瑞(W.P. Carey) 商學院經濟學講席教授,并擔任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的資深顧問。他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期間曾擔任基德蘭德的博士論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