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一個案例看渠道沖突
在為一個企業服務時,該企業的市場部經理提出了一個令他十分頭疼的問題:市場上的竄貨問題總是此起彼伏,導致“價格戰”、“間諜戰”甚至“拳頭戰”不斷,各級渠道之間,特別是各地的經銷商之間的沖突很大,紛紛相互投訴。市場部忙于充當“救火隊”角色,但是往往費力不討好,市場秩序、銷售任務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渠道商不滿意,區域分公司也不滿意,認為管理過于嚴格不利于完成銷售任務。他很困惑,渠道沖突真的是銷售型企業“無藥可治”的頑疾?
頑疾之源頭
我十分清楚他的困惑所在。于是我們一起分析,目前的渠道沖突問題雖然和以往好像一樣,但是同樣的問題卻有著不同的產生原因,只有分析清楚渠道沖突產生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1)渠道政策改變可能導致渠道沖突。我們為這家企業服務已經幾個月了,幾個月來,我們在渠道中,逐步推行“渠道體系”內部的專供制度,在大力開發市場的同時,對于以往只要拿錢就能提貨的做法進行了改革,規定只有簽訂合同,成為公司渠道體系成員之后,才能提貨銷售,其他的即使拿錢來也不能發貨。此外,對于原來的渠道體系層級混亂,我們將之整理為區域分公司直接管理的代理商——終端的兩級扁平化的渠道體系,并且明確了兩級渠道成員的利潤分配原則,重心偏向終端,因此,原來一些習慣于獲取“暴利”的代理商,習慣性的采用“竄貨”和“殺價”的方式獲取更多的銷售份額,導致區域之間的渠道沖突產生。
(2)市場競爭格局的改變,會產生競爭性的渠道沖突。另外,由于這家企業在銷售上的迅速崛起,使得主要競爭對手感覺到壓力,必然會在一些地區支持或暗示終端采取零售價購進,低價銷售的辦法,對我們進行打擊。
(3)產品暢銷導致非渠道成員有銷售欲望,與現有渠道成員產生沖突。部分曾經銷售過而現在不在體系內的代理商和終端,也通過關系等期望搞到一點貨物銷售,客觀上為區域間竄貨提供了支持。
(4)內部管理導致的渠道沖突。在對渠道沖突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感到,實際上,大部分的渠道沖突,究其來源,往往和公司自己有關。如在價格上,由于該企業開始在各地的產品定價不同,返利標準不同,造成相鄰區域間價差過大,客觀上造成渠道之間的竄貨。同時,由于銷售任務壓力大,部分區域公司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對于渠道的竄貨亂價行為暗中支持,甚至采取“賒銷”的辦法加大銷量,使得渠道沖突加劇。
對癥之藥方
分析清楚渠道沖突產生的原因,我們的對策也就了然于胸。
一方面,強化各地經銷商和終端的“劃區銷售”管理原則。在銷售返利政策上進行調整,對于返利空間進行控制,采取部分返利銷售季節結束后兌現的辦法,用經濟手段強化區域分公司對渠道的管控能力。凡是發現竄貨者,一律取消返利,并且取消經銷本公司產品的資格。為了查明竄貨來源,我們在技術上進行了投入,對于產品一律實行噴碼編號,并在包裝內部設計暗碼,對于每一批貨進行編碼登記,這樣,一旦發生竄貨,就可以很快查明竄貨來源,便于處罰。
對于在多個省區銷售的產品,采用統一的價格和返利政策,除個別地區因為運距遠、自然條件限制可以在此基礎上略作調整適應外,一律采用同樣的價格,避免因為價差誘導竄貨和亂價。
另一方面,對于競爭對手的惡意競爭行為,我們鼓勵終端采用“發現一包,購買一包”的辦法。只要杜絕競爭對手進貨的優惠來源,競爭對手每銷售一包產品都在貼錢,我們的終端通過找人購買的方式,很快將對手手里很少的貨物購買干凈,對手如果大規模銷售,經濟上承擔不起,加上我們對于產品編碼的查驗,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堵住他進貨的源頭,對手的低價打擊策略很快崩潰。
僅僅上述辦法,對于渠道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解決還不夠,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使每一件產品都成為“獨一無二”的產品,這樣,竄貨就基本上沒有可能?;谶@樣的想法,我們利用產品是農業生產資料,國家管理要求嚴格的條件,對于銷售每一件產品,要求必須同時開具公司的“售貨卡”,只有“產品+售貨卡”,才能保證產品質量,否則就是偽劣產品,公司對于售后的質量問題概不負責,同時聯系工商等執法部門進行查處。而每張售貨卡都由公司統一印制,有唯一的編號,竄貨銷售根本無法拿出這樣的“售貨卡”,對渠道的影響被降到最低程度。
對于內部原因造成的渠道沖突,我們在完善銷售政策和市場政策的基礎上,加大了對于執行制度的考核和監督。一些優勢不明顯的區域適當調整任務量,寧可損失銷量,也不損失市場和信譽。對于賒銷現象堅決制止,并強化了市場督導和巡視,改進了區域分公司的績效政策,效果明顯。
渠道沖突的理性認識
渠道沖突是銷售人員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對于渠道沖突的產生和分類,我們可以進行以下的簡單總結:
面臨渠道沖突時,首先應當對于沖突的類型進行分析,特別是對于造成渠道沖突的原因進行分析,確定沖突類型和原因之后,就容易找到處理沖突的方法了。
筆者對渠道沖突的類型簡單劃分如表1。

對渠道沖突,主要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加以調整,見表2。

巧用渠道沖突解決銷售難題
渠道沖突總體來說,會對渠道和市場造成不利的影響。但是,在某些條件下,對于渠道沖突善加利用,也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筆者以前在企業從事市場工作時,曾經處理過一個“棘手”的問題。該公司在深圳有一個經銷商何總(該地區唯一的經銷商),對于公司的銷售十分賣力,可以說整個深圳市場的開發,其功不可沒。正是由于這種“投入感”,他對任何想“染指”深圳市場的其他人都十分敏感,對任何企圖進入深圳市場的公司決策不惜以決裂相要挾。由于他的銷售額占公司年度銷售額的近八分之一,公司對其也不敢輕舉妄動。
這種情況下,我來到深圳調研,經過實地了解,發現何總在深圳市內的渠道布局和支持力度都很到位,但是工程客戶的開發不夠,經過溝通,何總同意加大工程客戶的投入。另外,由于深圳的特殊性(進出要經過邊境檢查),對于東莞區域的市場,基本上屬于空白狀態,但是何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既不愿意加大投入,也不愿意別的經銷商進入。
正面溝通失敗之后,我回到廣州辦事處(何總屬于深圳辦事處的區域),與辦事處商定了一個辦法:利用竄貨制造區域之間的沖突,逼何總在東莞投入。我們暗中找了東莞的一個不大的銷售商,采用廣州客戶的名義向其發貨,并且給予價格上的優惠,該銷售商可以向本地其他分銷商供貨,但是供貨的量不大而且約定只能在東莞銷售而不能向深圳供貨。何總對市場果然敏感,很快發現東莞的竄貨現象并且向深圳辦事處投訴。在我們的安排下,深圳辦事處一邊說正在和廣州辦事處交涉,另一方面再次強調,東莞的市場如果何總不加大投入,這樣的事情還會發生,甚至深圳也會被波及。面對巨大的壓力,何總只好同意安排兩個業務員專賣負責東莞業務,承諾加大投入,當然,我們也就順水推舟,“嚴厲”處罰了銷售商,他和他之前開發的客戶,轉變成為何總的網絡成員,這樣,東莞的市場一下子起來了。
在為另一個客戶服務時,筆者也曾經采用過利用不同層級渠道成員之間的沖突,“挾終端以令代理商”,杯酒釋兵權。
有時候,由于區域的劃定往往是按照行政區域劃分,而當地的自然和歷史原因仍然可能會造成渠道沖突。筆者在四川服務一家企業時,川南一個地區兩個縣級代理商之間總是發生沖突,區域分公司多次調節無效。筆者經過了解得知,原來其中一個縣被長江劃為兩半,縣城在大的一半,而小的一半的鄉鎮如果到縣城進貨,必須跨過長江,因此習慣于到相鄰的另外一個縣城進貨,這樣的問題,僅憑要求無法解決問題,后來經協商,將兩個代理商的區域重新劃分,所謂的渠道沖突也就自然解決了。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渠道沖突也可以成為廠商之間“較量”的一個棋子,但是在使用時,一定要注意把握,否則真的沖突加劇,可能對渠道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一定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