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弗里·薩克斯(Jeffrey D. Sachs):著名經濟學家,曾任俄羅斯、波蘭、愛沙尼亞等東歐國家總統經濟改革顧問,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主任,現任哥倫比亞大學地球學會主任
海地再次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流亡海外。然而,鮮有人知道,今天的混亂局面是華盛頓一手蓄意地、堅定不移地造成的。歷史將會證明這一點。與此同時,政治、社會和經濟混亂將會加劇,受苦的將是海地的窮人。
2001年以來,布什政府就想方設法推翻阿里斯蒂德。1980年,阿里斯蒂德還是一名教區牧師和民運人士。他反對海地殘酷的獨裁者杜瓦利埃,并鼓吹解放神學。某些美國人對他的仇視從那時起就埋下了,阿里斯蒂德對杜瓦利埃的攻擊使美國保守派給他戴上了“下一個卡斯特羅”的帽子。
他們散播謠言,說阿里斯蒂德精神不正常。1991年,軍事政變推翻了在大選中獲勝的阿里斯蒂德,保守派對阿里斯蒂德的鄙視也因此大增。但1994年克林頓把阿里斯蒂德扶上臺,保守派因此嘲笑克林頓在海地“建國”使美國白費心思。正是這幫右翼人士,將1600億美元浪費在伊拉克“建國”這項變幻莫測得多的工作上。
早在布什政府上臺時,對阿里斯蒂德的攻擊就開始了。2001年年初,我曾在太子港見過阿里斯蒂德總統,他給了我深刻的印象——他才華橫溢,而且希望與海地私有部門和美國保持良好關系。他并不是一個煽風點火的人。他讓我給他提建議,如何實行經濟改革,并表達了他所預見到的現實憂慮:美國右翼人士會企圖把他搞垮。
顯然,海地的形勢極為嚴重:它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盡管距邁阿密僅有幾個小時飛機的路程,其生活水平卻僅相當于非洲薩哈拉地區的水平。人口壽命估計僅有52歲;兒童長期處于饑餓狀態,每1000名兒童中,就有100多名在5歲前夭折;醫療衛生系統已經癱瘓,艾滋病肆虐——海地是加勒比地區最為嚴重的;由于擔心會爆發動亂,旅游者和投資者避而遠之,所以就業艱難。
但在2001年年初,阿里斯蒂德卻備受歡迎。人們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解決極度貧困方面有所進展。我曾與海地著名的艾滋病醫生保羅·法爾默一道訪問海地中央高原的農村,并詢問村民對政治和阿里斯蒂德的看法。所有人都親切地稱這位總統為“蒂德”。可見,這是一位得到占海地人口大多數的窮人擁護的民選領袖。
回到華盛頓后,我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泛美開發銀行以及美洲國家組織的高級官員談及此事。我希望聽到,這些國際組織會踴躍向海地提供援助。
然而,我卻驚訝地得知,在美國的含混“指示”下,他們將全部中止援助。由于2000年議會選舉的不規范,美國似乎不愿向海地提供援助,而且堅持要求在提供援助前,阿里斯蒂德要與政治反對派達成和解。
美國的立場是滑稽可笑的。阿里斯蒂德以壓倒性多數當選總統。毋庸置疑,他是該國備受歡迎的民選領袖——這是喬治·W·布什所望塵莫及的。
2000年的立法選舉結果也沒什么值得懷疑的:阿里斯蒂德的政黨以壓倒性多數獲勝。有人聲稱,阿里斯蒂德的政黨強占了一些席位。即使此事屬實,這也與世界上接受IMF和世界銀行援助的幾十個國家以及美國本國所存在的毫無兩樣。不論以何種標準來評判,與美國支持的幾十年軍人獨裁相比,海地的選舉是朝民主邁進的一個標志,更不用說是與美國的長期直接軍事占領時期相比了。
對華盛頓了解越多,美國的立場就越沒有道理。國際組織的負責人只會聳聳肩,含糊其辭地說,由于布什會否決,他們對援助海地無能為力。此外,布什政府聲稱,在阿里斯蒂德和反對派達成協議前,援助將被凍結。海地未當選的反對派因此獲得了無限的否決權。阿里斯蒂德的反對者要把海地拖入混亂中只需拒絕達成協議就行了。即使是阿里斯蒂德表示愿與反對派共同執政,但反對派卻拒絕了。阿里斯蒂德的反對者知道,美國的右翼會支持他們,把他們推上臺。
混亂終于發生了。聽到憤怒的學生在英國廣播公司和美國有線新聞網上說阿里斯蒂德“撒謊”,因為他沒有改善該國的社會狀況,這讓人感到悲哀。不錯,海地的經濟崩潰助長了暴亂和死亡,但撒謊的不是阿里斯蒂德,而是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