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軍
年齡:35歲
籍貫:北京
專業:編導
導師:蘇牧
班級人數:30人(12名男生18名女生)
學費:10000元/年
報考次數:1
父母是否專業人士:否
看片數量:500-600部
>>如果告訴你王志軍專科畢業于體育大學,你一定會驚異于那專業跟電影的疏離。但入學前的活躍已經令他迅速積累起一種學生中不多見的社會資本。他話語的密度很大,傾訴欲很強,回答經常偏離我們的問題,顯然,跟那些埋頭苦讀的“專業學生”相比,他更為圓熟,也滿腹抱負,隨時準備投入一場革命般的藝術運動。你能從他身上感受到一種急欲破土而出開花結果的迫切。
(□新電影 ■王志軍)
自認為還可以
□ 你原來是做什么的?
■ 我原來就是做編劇、導演的。做電視電影和電視劇,也拍紀錄片。我寫過一些電視劇,像給中央臺寫過一個[京城人家],還做過一些紀錄片的總撰稿,給西藏拍過很多宗教題材的大型紀錄片。
□ 為什么在做了幾年的編劇和導演之后又要來考電影學院呢?
■ 因為我之前自認為還可以,因為寫過一些還自認為可以的劇本,有一個電視電影叫[古玩]不知你們看過沒有,就是我寫的,還湊合吧,那個戲的策劃和編劇都是我。因為虛榮心比較強吧,就覺得不到電影學院來在形式上就不夠“電影”。雖然從事了這個職業,但是對這個職業的了解和認識跟從事不從事這個職業沒有必然的聯系。有的人搞了一輩子某種職業,但是這個職業的性質和本質跟他還是沒有關系。搞了一段時間,有一些效果,但是這個東西的本質是什么我自認為還不夠了解。原來不是干影視的,也不是干文化,是搞體育的,跟影視八桿子打不著。偶然涉及到,跟著朋友一起做,希望介入,但是總要有個介入點吧,所以自己想半天,做攝影還是搞美術都想過,也嘗試過,但是最后還是覺得編劇導演我自己喜歡,當時不知道自己適合。因為覺得編劇導演跟人打交道少一些,這跟自己能不能干沒有關系。但是其實慢慢介入這個行業才發現任何行業都要跟人打交道。面對社會無法躲避。
□ 你這幾年看了多少片?喜歡誰的電影?
■ 幾百部吧。法定的是一周四部,一年要看200部電影,我可以保證每天看一部。我比較喜歡俄羅斯電影,因為談好壞是普通觀眾的看法,而我們是為了交流。我喜歡勒孔特、阿巴斯。我曾對阿巴斯電影進行了一些研究,他的電影像畫卷,向我們展開空間。其實費穆早在他之前五六十年就做過了。
□ 內地導演呢?
■ 喜歡自己。對于賈樟柯我挺敬佩他,我覺得他的影片不長于敘事和故事,卻長于電影精髓。藝術電影最大的進步在于藝術家的投入和創作能力。他曾在學院是旁聽生,而且不是優異學生,但為什么成為第六代領軍人物,像張元、王小帥、婁燁等可能都認為自己是科班畢業,有師承,但賈卻沒有“血緣”,可他對電影的投入卻很棒,雖然影片中有問題,但是他卻拍出了影片,而卻沒有空談。很多電影學院學生有以下四大特點:一、空談自己認識的圈里名人;二、大談他有些想法和自己雷同;三、臭他上學時的糗事;四、我的想法比他好卻沒有片子拍。賈在電影上很“鉆營”、“投機”。當然,我是褒義,在圣丹斯電影節他“上躥下跳”,但他的目的實現了。他的投入是他成功的根基。中國電影人應多一些藝術電影的投入,少一些藝術電影的吶喊。
□ 電影學院跟你沒進來之前的印象吻合嗎?
■ 名至實歸吧。每個學院都有特色,從學院畢業出來還是要感謝學校和老師的。
□ 你在學院的最大的快樂和煩惱是什么?
■ 快樂是可以早起晚睡。煩惱是找不到錢拍電影。我認為中國不需要商業電影,因為誰拍誰賠錢。中國電影應該按商業規律辦事。像現在國內沒有私人院線,比如很多你想拍的電影電影局卻不讓你拍。我覺得現在電視劇已經把產業鏈做得非常成熟。
□ 你覺得中國電影的產業化程度太差了?
■ 可能和制作標準和環節連接不好,比如說拍片出來找不到院線,所以只能找發行,可在利潤上不好控制。但我覺得中國電影是有希望的。
□ 你覺得電視劇和電影有一樣的地方嗎?
■ 它們都是產業。但就像可以把電影分為實驗電影、先鋒電影這些藝術電影等,電視劇卻不行。
□ 你怎么解決生活問題?跟劇組嗎?
■ 幫別人拍電視劇,寫電視劇。可是想拍電影很困難。電視劇的編劇只要寫,不用跟,播出才看到。電影劇本我喜歡劉鵬的,[貧嘴張大民]的電視劇是他獨立寫的,[菊豆]的原著和編劇都是劉鵬。
□ 畢業后怎么打算?覺得自己有潛力嗎?
■ 肯定和電影有關,但卻沒有想好。不是你有能力發展空間就能給你。并不是我能決定的,你要想拍你喜歡的東西就要忍受寂寞和貧窮。像賈樟柯以前都住在地下室,我贊賞這個。
□ 你現在在承受寂寞和貧窮嗎?
■ 我已經在承受,但沒享受到同等名譽。因為一個30歲的人可以做電視劇,你可以有錢,比如寫武俠、情景喜劇。就像很多熱血青年,最后都去拍電視劇了。對所有搞電影的人不管成功不成功,都應給予掌聲。
□ 如果有一天你在電影上沒有什么前景了會去做什么?
■ 那我就去做編導。電影學院更重視藝術創作。說糙點,中國電視劇是給窮人看的,說好聽點,就是百姓。而所有好的影片是一定不會在電視臺上播的,因為電影愛好者不是電視觀眾。
□ 你拍電影的目的是什么?
■ 為了表達一切,不光是表達自我,比如看到別人的感覺。就像有人選擇寫作或選擇罵人為一種方式吧。
□ 那如果你拍了電影能有多少人看?
■ 全世界超不過500萬。像很多人知道畢加索,但卻不能理解他的藝術。像“射雕”的新版播出后效果不錯,但是二版再播出時收視率卻最高,為什么?雖然有很多穿幫的地方,但大家重要的不是看你電視劇中有多少好山好水,更重要的是近距離地觀察人和人物對話。
誰也不能保證你做導演
□ 你們班同學的狀況怎么樣?
■ 拍過戲的都不太多,幫別人寫劇本人的也不多,但都讓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學院。
□ 你們班男生多還是女生多?
■ 男生12個,女生18個。
□ 專業水平上男女生哪個好?
■ 我覺得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因為中國有句老話叫“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你要問每個人,每個人都說我是第一。但是分層次。
□ 同學都比你小很多?
■ 同學中最小的比我小10歲,但我也不是最大的,我也是中間的。
□ 年齡大的成熟些吧?
■ 也不見得,有些人年齡大,但是不理智,心智不成熟;但有的小孩年齡還比較小,但是涉世很深,很機靈聰明。
□ 每個人都有作品嗎?
■ 有,基本都是短片。我在去年的大學生電影節獲過獎,在境外也有些獎項。我的劇本是競爭通過的,所以系里選定來拍,名字叫[什剎海]。講的是什剎海一個很老的理發店,我選的特色是新和舊、老和小。因為北京就是個既老又新的城市,理發也是個既老又新的行業。我在什剎海中設置一個老理發店的目的就是一種對比。我要講的就是時代的變遷,文化的變遷。老師們都喜歡這個題材,因為世界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只不過我只是以一個小理發館為切入點,我認為什剎海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發展的符號了。
□ 有多少人看過?
■ 我還沒拍呢,這就是我的劇本故事。請非職業演員,可能有一部分在什剎海選景,另一部分選擇白塔寺老城區。現在正在籌備當中,應該很快可以完成。
□ 你們一個班30人,最后能有多少人能當導演?
■ 我覺得不應該這么問,除了導演系,文學系的賈樟柯、錄音系的寧瀛都當了導演,包括管理系,各個系都有。出的比例多大跟教學沒關系,還是一種個人選擇,這種概率是不能預估的。
□ 同學工作都找的怎么樣了?
■ 據我了解大家都還沒有找好。有一部分現在正在干,可能都是為了生存,都不是最終想干的。進入電視臺跟專業還是有一定區別,影視公司只是作為一個策劃,一個參與者,也不能完全進入。所以大多數人都流于進電視臺啊,進影視公司啊,只是一個工作。
□ 是不是很大一部分都拍電視劇去了?
■ 其實拍電視劇的人很少,因為你得有能力,進了電影學院誰也不能保證你做導演、做大師。我們班30個人,參加大學生電影節獲獎的有3到5個,我的片子也是獲獎的。但這只能說明你的一個創作水準,根本不能保證你能當導演。來電影學院的我們都是幻想者,出門以后就成為職業者了,能成為導演的只是極少數。我的短片是偏重于人生感悟,可以算是藝術片吧,但是一出電影學院馬上面臨的就是現實。馬上要找單位找工作,這跟藝術創作根本就不搭界。
□ 就是說同學去電視臺和影視公司占的比例大一些?
■ 這是主流吧,基本上都是跟影視相關的工作。但是可能兩點,第一個就是選擇跟影視近親的工作,就是說最起碼電影制片發行公司、影視公司、電視臺的電視劇制作中心;遠親的就是做欄目,或是影視策劃、發行,雖然比較遠,但還是有血緣關系。再不濟就是一種平行的關系,比如做書,因為都是文學系嘛,劇本賣不出去就做做書,像[絕對隱私]啊什么的,憑這個我們也能生活。因為文學系的好處就是腳踩兩支船,一個方向奔著影視,一個方向奔著文學,實在不行就去做秘書(笑)。
□ 以前第五代時是包分配的,現在這種就業方式有利有弊吧?
■ 首先我們這代沒有第五代那樣豐富的人生閱歷,再就是對國家、民族和人之間的感悟要差。但是他們也有不如我們的地方,我們只能靠自己,他們可以靠國家。第五代所有成功的人沒有一個敢站出來說,我們是自己安排的,全是國家給他錢。但是我們成了名就可以站在領獎臺上大言不慚地說,我們是依靠投資人,依靠我們自己。這是我們比他們強的地方,但是這也是一種無奈。我們也希望國家給我們出點錢,去拍片子。
□ 國外的情況呢?
■ 美國也好,歐洲也好,畢業的學生出來的第一點就是,你是一個畢業生,大部分人出了校門就是失業狀態。不像中國,畢業以后會沿著這條路找相關的工作。電影專業出來大部分是失業。斯皮爾伯格、盧卡斯之所以能出來是因為他自己從小就玩膠片,就跟咱們現在玩DV一樣,而且可以賣票,3美分5美分賣票讓人來看我拍小孩打仗。斯皮爾伯格第一個片子就是這樣,首先建立一個觀眾最大化。這樣引起注目,家庭的注目,社會的注目。家庭的注目有什么好處,就是爸媽可以給他再買個攝影機;引起社會的注目好處就是一些電影節就可以給你電影獎金,這樣循環下去,他會一步步在電影節中展露頭角,就會有片商利用你的創作才能為我服務。其實現在國內電影環境是非常好的,人人可以拍DV,人人可以做影像,過去是不行的。你像西班牙,它的經濟在歐洲是最差的,有些電影不次。我是說,以前玩High 8的時候,跟現在玩DV其實沒有什么區別,現在DV跟以前玩“超八”膠片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