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人的惰性是不用培養的,當壓力不在后自發就會產生,幾個月來不撰稿,就對新片沒有了追看的熱情,什么時候有了好的DVD版本,才興高采烈地好好寵幸一下。
昨天,看了一遍杜琪峰的93年舊作[赤腳小子],距上一次在錄像廳看已經是10年了,卻感覺出乎意料的好看。導演手法非常認真,言之有物,雖然那時的杜琪峰比較喜歡近乎泛濫的煽情手法,不過本片仍是個悲情俠義的好東西,后悔以前寫老杜作品時沒有認真評價一下,不過,現在如果要補救也沒有太大興趣了。
[赤腳小子]翻拍自張徹的[洪拳小子],郭富城飾演的是當年傅聲的角色,是武藝出眾而內心單純的窮小子,見義勇為而容易沖動,不明世事險詐,被奸人利用,最后覺悟。悲壯地舍身取義。
但影片最出色感人不在與此,而是狄龍與張曼玉飾演的大俠和老板娘之間的愛情,成熟含蓄,那段雨夜同行、酒館苦待的鏡頭微妙深情,很是動人。到了尾聲,張曼玉挺著大肚子冷然面對街坊的冷眼閑語,亦有我行我素的風采,與老杜后來的[真心英雄]等片女角一脈相承。
張徹是公認武俠大師,但很奇怪,近一年來看的劭氏老片最沒感覺的就是他,(而最有驚喜的確實以前最忽略的楚原,老家伙的[天涯明月刀]至今已成為個人最愛的港片前20名)。不過最近讀的一些文章發現,原來張徹的貢獻主要在于對香港武俠片的變化上,當時他最先將白衣大俠形象用在武俠電影中,而當時還是黑白膠片時代,并且他重新在香港電影中樹立了男性的陽剛地位,是一代先驅等等。
香港大部分男性導演都有張徹情結,喜歡翻拍他的作品來紀念自己的成長史,比如徐克的[刀],是翻拍[獨臂刀];吳宇森的[豪俠]、[少林門],特別是[英雄本色],是把張徹的大俠手中的刀換成了槍;林嶺東的[火燒紅蓮寺]雖然重拍默片,但方世玉的人物特點還是來自張徹電影;元奎、劉鎮偉的[馬永貞]和[功夫皇帝方世玉],加上杜琪峰的這部[赤腳小子],都是張徹的新時代翻新加強版;另外,王家衛雖然只導過一部武俠[東邪西毒],與張徹也不搭界,但張學友的北丐其實就是傅聲式小子的演變,而夕陽武士臨死前也是先斷一臂,有張徹的[獨臂刀]的影子。
另外,很多人不喜歡郭富城,我到是覺得對這個人有點惋惜,他其實可塑性還是很強,[91神雕俠侶]中的銀狐與[風云]中的不哭死神我想沒有人能取代,可惜沒他后來沒機會更進一步,不過據說當年張徹也非常看好他,想請他主演自己最后一部作品[成吉思汗],但沒開拍舊撒手西去了。
當年黃沾為張徹寫過挽聯,“高山傳天籟,獨臂樹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