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本期張偉平先生的專訪能夠讓諸位從另一個側面了解張藝謀,我們的感受是,他們能這樣合作走到今天,十分不易,特別是對張藝謀來說,有一個這樣的朋友,實在難得。這是我們的感覺。
有一句話叫“做人要厚道”,也許張偉平先生的語錄,可以讓一些人對張藝謀導演的看法厚道起來。
但是,“厚道”如果埋葬了立場,那就操蛋了。還有一句話叫“眼里不揉沙子”,說的是你不能因為我厚道就往我眼睛里撒沙子,這我不干。
那天上午還沒睡醒,接到一個電話,推薦一篇文章讓我看。原來是某個記者采訪張藝謀的文章。
藝謀先生說他在[英雄]里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大概意思是說,他不應該把刺客刺殺的對象安在秦始皇頭上,換句話說,如果電影里那個講“天下”的皇帝不是秦始皇,那么,刺客不殺他就對了,穩定壓倒一切就對了。
這事我還是有不同看法。
我覺得無論您那寶座上坐的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不管是哪家皇帝,就算上面坐的是拿破侖,只要他是個皇帝,是個以他媽“真龍天子”自居的萬歲爺,不管他是明君還是昏君,刺客上了殿去,就應該剁了他——可以殺不成,但不可以忽然發現那是個“胸懷天下”的好皇帝就不殺了。用毛主席的話說,只反昏君不反朝廷,這不對,這是投降派。
——有人會說你這話狹隘極端,其實不然。刺客和俠士如果不是無產階級、勞動群眾的代言人,那勞動人民就沒有了血性的榜樣和寄托,那就沒有燦爛的民間故事和江湖英雄,武俠傳奇就變成了宮廷小說,戲班子都去宣揚統治有理,這叫“只允許奴才文化開花,不許造反精神出頭”,這傳開去會造成很多沒種兒的中國人活得心安理得。
所以,[英雄]的問題不是弄錯了皇帝,而是閹割了俠士。“士為知己者死”,“報仇血恨”,“兩肋插刀”這些武俠精神也許都狹隘渺小,但比較“統治有理”,就偉大得多。
有個朋友給我講《史記 刺客列傳》里的一個細節,荊軻刺秦王失敗,臨死的時候,司馬遷寫道:“(荊軻)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這里“箕踞”是指戰國那個時候一種對人充滿藐視和侮辱的坐姿。原來荊軻沒干掉秦王贏政,居然是因為他過于藐視了贏政,他本來想生擒這廝,然后逼他寫下什么割地賠款之類的字句——他就沒把這未來的始皇帝當盤菜,本來想綁票,拿他做個勒索秦國的籌碼來著,這才給了秦王機會,結果被砍斷了腿,又投出匕首不中,最后“箕踞以罵”——好比今天一個匪徒在被就地正法之前,還翹著二郎腿罵人:X,今兒沒殺了你,本來是想綁了你換錢的,算你撿著。這才叫有種兒啊。
我還有個朋友,他是個弄藝術的,他說:為了生存,你可以整天帶著面具,見人就說假話;但是藝術呢,是你一生中僅有的那么一丁點能說真話的地方,咱別把這么點地方也給糟踏了。
我說,這搞藝術的也真不容易,這世道只能讓他們說廢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