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來,臺海局勢波譎云詭,島內的分裂走向愈來愈讓人擔憂。在國際上,由于美國的因素而使其問題實質趨于復雜化。遏制“臺獨”是一個現實而又緊迫的課題。美國研究中國問題的著名學者藍普頓和李侃如甚至認為,數十年來維持臺海穩定的架構正在解體,相關各方必須面對現實環境變化,采取新思維,建立國際保證下“不獨不武”的新架構,用以維持往后數十年的臺海和平。筆者則認為,因應島內的政治亂象,我們最多只能做一些戰術性調整,而時不時拿出什么“新思維”并不是理性的選擇。我們不應隨著“臺海波瀾”起舞,而應站在戰略的高度,做出清晰而又準確的評判,才能撥云見日,從容應對。
臺灣問題的核心是什么?
鄧小平同志提出,臺灣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凡是中華民族的子孫,都希望中國統一,分裂是違背民族意志的。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其實,鄧小平同志所闡述的關鍵所在,就是主權問題。在事關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上,任何國家都沒有妥協余地。我們在臺灣問題上沒有任何讓步的余地,還因為臺灣問題已從威脅中國安全的內政問題演變成阻礙中國發展強大的最根本制約,它關系到中國的前途和命運,關系到中國的戰略利益,關系到中國的全局利益、核心利益和最高利益。中國人民的民族情感、中國的內部穩定和外部安全都不允許“臺獨”成為事實,這攸關中國的生死存亡。《2002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便將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作為中國首要的國家利益。
出于歷史、政治、民族和戰略諸方面的原因,臺灣問題始終處于中國戰略議事日程的首位。我們可以看到,由于時勢變遷,我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由武力解放臺灣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經歷了重大政策轉變,但是統一決心絲毫沒有動搖。我們強調“和平統一”,但從來沒有承諾放棄武力,而且正在不斷地加強軍事實力。惟有如此,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確保和平,遏制戰爭,實現“和平統一”。
2003年12月9日,溫家寶總理在與美國總統布什舉行會談時就指出:只有堅定不移地反對“臺獨”,才能維護臺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不會放棄和平的努力。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再次表達了中國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強決心。今年4月14日,胡錦濤主席在會見到訪的美國副總統切尼時也指出,“在臺灣問題上,中國政府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致力于臺灣問題的和平解決,但我們絕不會容忍‘臺灣獨立’。”無論臺灣局勢如何演變,我們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意志和決心是決不會改變的,并將繼續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祖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和能力。依照中國大陸對解決臺灣問題的能力與決心,海峽兩岸關系的前途只有一個,即實現統一。
鄧小平曾指出,“如果不能和平解決,只有用武力解決”。那么,我們的底線是什么?大陸對武力的使用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所概括的“三個如果”——“如果出現臺灣以任何名義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如果出現外國侵占臺灣,如果臺灣當局無限期地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 一旦“三個如果”中的任何一個或多個變成現實,中國就會采取一切可能的斷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在這種情況下,不僅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且需要堅強的政治意志。《2002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將制止分裂、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作為國防的一項基本目標和任務,并表明中國武裝力量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統一,有決心有能力制止任何分裂。
解決臺灣問題的掣肘因素是什么?
有人認為,臺灣問題的掣肘因素在于島內“臺獨”勢力的不斷坐大。的確,隨著民進黨在臺灣地區上臺執政,“臺獨”活動急劇升級。陳水扁多次公開聲稱,要在2006年進行“制憲公投”,2008年實施“新憲”,使臺灣成為一個“正常的、完整的國家”。這是一個走向“臺獨”的時間表,必將造成臺海地區的緊張與危險。觀望臺灣島內的政治形勢,無不讓人感到“形勢逼人”,似乎是“臺獨”勢力已經十分龐大,或是不久將會宣布“獨立”。其實,“臺獨”最本質的原因并不在臺灣島內,而在國際反華勢力,尤其是美國的支持。沒有這種支持,“臺獨”充其量是“政治家”行騙的一個“幌子”,根本不可能實現。解決臺灣問題的掣肘因素在美國。美國是造成臺灣問題的最大外部因素,也是中國解決臺灣問題和實現統一的最大外交障礙。
美國在臺海所采取的“不獨不武”、“維持現狀”的模糊政策常使一些人產生錯覺,認為,美國不希望臺灣獨立,認為讓美國在兩岸充當仲裁者的角色有利于兩岸關系的好轉。其實,這是沒有看清問題的本質所在。我們應該看到,在全球熱點地區,美國都樂意于充當仲裁者的角色,包括臺灣海峽。但是美國并不是一個公正的仲裁者,它往往是在縫隙中做出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的選擇。在臺海,美國一直認為控制臺灣對其插足亞太、制衡中國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現在美國認為恐怖主義是最大威脅,但今后對美國來講,它認為最大威脅仍是“崛起的新興大國”,是“東亞地區一個有豐富資源的軍事大國對美國挑戰的可能性。”說白了,指的就是中國。所以,從心底里講,美國希望臺灣獨立。如果不會因此而引發戰爭的話,美國的支持是100%的,因為這樣最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之所以在臺海采取“維持現狀”的模糊政策,是因為它認識到公開“臺獨”會造成兩岸對抗,美國將面臨直接卷入的危險。至少在目前來講,“臺獨”引發戰爭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從近期臺海形勢的發展看,美國在處理“臺獨”的問題上的確曾有一些積極的表態。2003年12月9日,美國總統布什在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談時就表示:美國方面理解中方的關切。美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恪守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反對臺灣獨立,這一政策不會改變,最近從臺灣傳出一些試圖改變現狀的信息,令人不安,美方不贊成,我們反對單方面試圖改變臺灣現狀的做法。今年4月13日,應邀訪華的美國副總統切尼也表示,美國認識到臺灣問題對于美中關系的重要性。美國在這方面的政策沒有任何變化,美國堅持基于美中三個聯合公報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臺獨”,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采取行動改變臺灣海峽現狀。等等。由此,似乎表示美國可以在遏制“臺獨”上發揮積極意義。有人甚至提出可以利用美國抑制“臺獨”傾向。其實,這種天真的想法無異于與虎謀皮。這些表態并不表明美國是真心實意反對“臺獨”,或是愿意放棄牽制中國大陸的“臺灣牌”。美國因素深層次地介入臺灣局勢以及臺灣島內的政局,不僅無助于兩岸關系的健康發展,反而無形中為島內的“臺獨”勢力壯膽,使臺海局勢逐步滑向我們較難控制的危險邊緣。從目前來講,利用美國因素遏制“臺獨”充其量只能作為一個戰術手段,不應對其抱有任何幻想,我們應始終將兩岸關系發展的命脈握在自己手中。
如何突破“臺海困局”?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臺海局勢無論如何發展,其本質上的東西并不曾有太多變化,只有站在戰略層面看清其紛繁復雜表象下的本來面目,方可拿出“一劍封喉”的方案而從容應對。
第一,解決臺灣問題,我們先要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穩定政治、發展經濟。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祖國大陸對臺灣民眾的吸引力就會越來越大,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美國就有位學者曾指出,臺灣的“悲劇”,就在于它離大陸太近。只要大陸內部不出問題,臺灣就不可能脫離中國而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第二,必須大力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以武力為后盾是因為,武力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它可以遏制“臺獨”勢力的瘋狂膨脹,在一定程度上穩定臺海局勢,為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爭取時間、贏得主動。關于臺灣問題,人們常會問到一個問題即“時間在哪一方?”或“時間是否在我?”這個問題的實質是,究竟是誰擁有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導權。毋庸置疑,誰擁有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導權,誰就能使臺灣問題朝著于己有利的方向發展。對于中國大陸來講,只有堅持長期主導臺灣問題的發展,采取積極主動的戰略戰術,才能引導臺灣問題的演變,使統一的目標不斷變為現實。換句話講,只有我們“以武促統”的準備越充分,才越有可能實現和平統一。反之,則越有可能無法避免戰爭。
第三,要認識到目前利用美國的仲裁者角色抑制“臺獨”只是一種戰術手段。我們不應在兩岸博弈中使美國的影響力逐步加大,而應努力使之式微。兩岸問題還是應讓兩岸人民共同來解決,不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同時,對于美國,我們也應在戰略上采取主動,盡力爭取用反恐牌、經貿牌來將中美關系更多引入全球戰略合作的框架,化解矛盾,減少阻力,讓美國權衡利弊,最終做出理性的選擇。不過,指望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做出有利于中國大陸的重大讓步,終歸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