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日來,坐落于北京西四的中國地質博物館,籠罩在一派喜慶的氣氛之中。
7月14日,國土資源部隆重舉行中國地質博物館建館88周年暨重新開館儀式。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壽嘉華主持了重新開館儀式。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李元宣讀了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孫文盛的書面講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出席了開館儀式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還與中國地質博物館首批聘為科學顧問的劉東生等7位院士及各界來賓一道興致勃勃地參觀了這座博物館。
在隨之而來的參觀高潮中,7月19日,中國地質博物館又迎來了國務院副秘書長汪洋、外交部部長李肇星、財政部部長金人慶、人事部部長張柏林、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鄭斯林、建設部部長汪光燾等六部委領導的視察和指導。

閉館改造取得成功,重新開館使命重大。談起這個話題,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程利偉喜悅之中透著凝重,他說:“這座博物館凝聚著88年來幾代中國地質科研人員的心血和汗水;也凝聚著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國地質工作的關懷和期望。我們惟有像孫部長要求的那樣,以重新開館為新起點,堅持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大力開展國土資源國情教育和地球科學知識普及,充分發揮國土資源事業窗口的作用,充分發揮青少年素質教育平臺的作用,充分發揮地學研究特殊基地的作用,充分發揮全國地學博物展示中心的作用,充分發揮促進國內外交流合作紐帶的作用,才能不辱使命。”
閉館改造的目標定位:建設“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地學博物館
作為亞洲最大的地學類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曾以歷史悠久、館藏豐富精美、科研成果豐碩的特點,在國際上久享盛名,成為中國地質科學界的驕傲。
但是,到了20世紀末,特別是進入新世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催生著世界范圍內博物館事業的更新換代,很多國家都投入力量建設新館、改造舊館。水漲必須船高,落后就會被淘汰。中國地質博物館陳舊的建筑、落后的展陳思想和手段,已經既不能適應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也不能滿足中國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廣大人民群眾對博物館的熱切需求。中國地質博物館的領先地位和發展前景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國土資源部的領導和新任館領導班子,同時強烈地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2000年10月,中國地質博物館悄然閉館,建館史上規模最大的修繕改造和數字化建設工程隨之拉開了帷幕。
“閉館改造關鍵是目標定位,追求不能低了!”程利偉館長向記者介紹說:“為了確立正確的修繕改造目標,我們先后組成了20多個調查組考察了日本、英國、法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等國以及我國境內近百家著名的自然類博物館和綜合類博物館,在把握住世界博物館建設的潮流和發展脈搏的基礎上,又集中了國內地學界和博物館界眾多專家的意見,才形成了修繕改造方案。2001年初,國土資源部召開部長辦公會批準了我們的方案,明確要求將博物館定位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地學博物館’;名副其實的國土資源事業‘窗口’。”
如今,一座在舊館基礎上經大規模改造而成的現代化新館,成為北京西四地區的標志性建筑物,總是令過往行人眼前一亮。走進博物館大門,記者不僅為各個展廳內五光十色、新穎奇特的眾多展品所傾倒,更為整個博物館精美的裝潢、意識超前的設計、具有濃烈時代特征的布展格局和新添的種種現代化、人性化的輔助參觀手段而由衷地贊嘆!

程利偉將這次“脫胎換骨”的改造,與1916年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前身——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標本陳列室在京建立,1936年陳列館南遷南京建新館,1959年新中國建造的全國地質博物館開館等三大事件并列,稱其為中國地質博物館歷史上的第四次重大變化。這是1959年開館以來,地質博物館規模最大、最為徹底的一次改造工程,歷時3年,總投資近億元,包括大樓修繕加固、內部安全防范功能完善等硬件工程和管理運營等軟件方面的提升。用程利偉的話說:“除了大樓的框架結構、地理位置不變,其他從建筑結構、設備更新、陳列內容、經營理念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大手術。比重建一座新館還要復雜。”
據介紹,改造后的地質博物館陳列面積從過去的2900平方米增加到4500平方米,展廳從過去的4個重新劃分為地球廳、礦物巖石廳、寶石廳、史前生物廳、國土資源廳等5個固定陳列廳和2個臨時展廳。過去重復陳列的內容被分解細化,形成“廳廳有亮點,廳廳有特色”的新格局。此外,新增設的兩個臨時展廳將根據社會需求和熱點話題不定期推出專題性展覽,一改過去博物館陳列內容十幾年不更換的“教科書式”的陳舊面目,拉近了展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難怪不久前來華訪問的英國博物館代表團團長參觀后驚嘆:“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館!”

是為專業人員服務為主,還是為大眾服務為主?展陳理念一變天地寬
開辦博物館就是給人看的,如果沒有觀眾,或者觀眾很少,即便你的館藏內容再豐富、再精美,也是失敗。中國地質博物館走過了幾十年之后,也曾經遇到了這種尷尬:雖然仍舊戴著亞洲最大的地學博物館的桂冠,有著數十年建館歷史的老資格,又地處北京西四的黃金寶地,但還是難免門前蕭條,館內清冷。
還在決定閉館維修改造之前,中國地質博物館的領導和同志們就開始了對這個問題的深刻反思。重溫一下執行了幾十年的建館宗旨:為地質科研生產服務,為地質專業人員服務。審視一番館內密密麻麻的各式各樣礦石標本陳列,豐富是豐富,可對地質探礦外行的普通觀眾,實在難得要領。上世紀80年代以來,雖然調整了辦館思路,提出了科普宣傳的任務,注重了通俗性和普及性,但是由于展陳觀念沒有根本轉變,缺乏對觀眾群的明確定位,結果常常是專業人員感到不解渴,普通觀眾又看不明白。

經過反復研討,中國地質博物館確立了新的展陳理念,把觀眾群定位調整為:以非專業人員為主體,以青少年為重點,同時兼顧科研人員需求。實行基本陳列及相關科普活動面向以青少年為重點的非專業觀眾普及科學知識,同時通過逐步建立標本借閱系統以滿足專業人員需求。按照這個觀眾定位,在這次改造中,他們在布展中內容緊扣時代主題,關注人類生存空間和生存質量;較好地解決了館藏優勢、研究特色與觀眾需求和社會熱點問題的關系。正如壽嘉華副部長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它是一個科普知識的教育基地,又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館兩翼,同時起飛。”
程利偉館長也對記者說,為了最大限度地靠近非地質專業觀眾、特別是青少年的需求和特點,把有吸引力和親和力的東西提供給他們,他們在布展時將中、小學生自然和地理課程中涉及的地學知識全部納入陳列內容,力求把中國地質博物館建設成中、小學生地學教育的第一課堂。他們還打算在京郊選擇幾條野外地質考察路線,建立幾個野外科學考察基地組織青少年開展科考實踐活動。

隨著參觀的人流,記者走進修繕一新的中國地質博物館,所見所聞,處處感受到展陳理念變化的痕跡以及由此產生的無窮魅力。地球廳重點展示地球演化過程中的褶皺斷裂、火山地震、冰川江河等各類地質現象、地質災害,呼喚人們愛護自然、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礦物巖石廳采用雅俗共賞、動靜結合、虛實呼應、寓教于樂的設計方式,使觀眾通過參與、欣賞展廳的展品,了解自然界中礦物巖石的成因、原始產出情況以及千姿百態的眾多種類和人類如何利用,總是令觀眾興趣盎然。寶石廳以寶石系列、玉石系列為主線,并融入寶石鑒定、寶石鑒賞、寶石加工、首飾鑲嵌等觀眾的興奮點。記者看到許多觀眾正興致勃勃地利用多媒體系統了解中西方寶玉石文化的區別,還有不少女觀眾摘下頸上的項鏈、手上的鉆戒,擠到館內設置的鉆石4C評價模型前一辨真假優劣。程利偉透露說,中心展區還設有臨時展臺,將經常舉行博物館藏品、精品展示,還準備通過市場化運作,展示世界著名珠寶商的鎮店之寶和當今世界最流行的首飾款式。
據悉,為了吸引大眾的眼球,中國地質博物館以前只做收藏的館藏珍品也將陸續走出深閨,讓觀眾一飽眼福。如巨型山東龍聯合薦椎化石、“北京人”頭蓋骨第一代復制模型、遼西孔子鳥和中華龍鳥化石、重達2噸的螢石方解石晶簇、重達3.5噸的世界“水晶王”和重達2.5公斤的天然金塊“狗頭金”等等。
國際化、現代化、人性化。

重新開館后觀者如云的奧秘所在
中國地質博物館重新開館以來,可謂觀者如云、好評如潮。分析成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展陳設計之中所體現出的濃烈的現代意識,以及所采用的種種現代化手段,顯然功不可沒。
記者在參觀中注意到,這次重新布展的陳列內容,從版面文字、標簽文字到多媒體文字,以及語音講解器文字,全部實現了中英文對照,消除了外國觀眾的語言障礙,同時還配備了部分英語專業的展陳導覽人員,從而向國際化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凡是參觀過重新開館的中國地質博物館的人,無不對展廳內現代高技術的巧妙運用印象深刻。往日地質博物館慣常采用的標本加標簽的陳舊方式,已讓位給聲光電、仿生、模擬和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手段。駐足在“海底擴張模型”、“大陸漂移數字化模型”前,你就會對神秘的地殼變遷規律一目了然,那效果甚至勝過千言萬語的講解;打開多媒體系統,觀賞形象展示的三大類巖石轉換、礦物結晶、化石形成乃至從生命到人類的演化等科學過程,潛移默化之中使人獲得了許多科學知識,也許在眾多的小觀眾心中,就點燃起了熱愛地質科學的火花,說不定若干年后,就從這里走出了現代的李四光;而走進國土資源廳,你的腳下將是長江、黃河從發源地到入海口的大型數字地圖,它們使你很容易從宏觀上把握我國的國土資源國情,強烈的視覺印象更容易喚醒人們加倍珍惜、保護和合理利用我國的寶貴資源的責任感。

人性化服務是中國地質博物館此次升級改造的又一亮點。為了照顧殘疾人、老年人和幼兒觀眾,他們不惜重金和場地,在一座老式樓房改造中大動干戈,硬是實現了坡道化設計,打造無障礙通行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特殊參觀人群的需要。增加讓觀眾動手參與的項目,讓局外人找到做主人的感覺,是中國地質博物館“以人為本,觀眾至上”建館理念的體現。該館是全國首家取消講解員,實行自助式講解體系的博物館,語音講解器、多媒體查詢系統人人可以使用。如果有興趣,你還可以進行地震模擬、到地質年代甬道找找感覺;到寶石、礦物巖石展廳的互動設施前試試你的眼力,看你能不能分辨出鉆石和鋯石、真水晶和假水晶;你還有機會零距離觀看礦物巖石標本與古生物化石的修理、修復表演,親眼目睹地學研究的獨特過程,因為在展館第3層休閑廳設有專為觀眾服務的標本修理實驗室。

走出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大門,回望這座氣派靚麗的建筑物,記者不禁頓生感慨。當一座座極盡奢華的賓館、酒樓、休閑娛樂場所在中華大地的這里那里競相興起的時候,在首都北京終于有了一所可以與之媲美、能夠跟上世界潮流的地質博物館了!這實在是一件令人興奮不已的好兆頭。程利偉館長在考察了一些國家的博物館后曾對記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國家的自然博物館狀況,考量著這個國家全體公眾對自然科學的態度,甚至考量著該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記者對此深信不移。愿我國高水準的自然博物館越來越多,愿熱愛科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因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永遠是最重要的支撐。

相關鏈接:中國地質博物館簡介
中國地質博物館創建于1916年,是國內建館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以歷史悠久、典藏量大、珍品率高、陳列精美、科研成果豐碩稱雄于亞洲地學博物館。不僅具備典藏、科學研究、社會教育三大傳統功能,而且富有時代特色,融科普、教學、學術交流、觀賞、休閑于一體,社會影響日益廣泛。

館藏標本豐富珍貴:典藏各類地質標本20萬件,其中世界上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巨型山東龍”,以藏量大、珍品多聞名于世的“中華龍鳥”等原始鳥類系列化石,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古人類化石——云南元謀人牙齒化石;山頂洞人遺址中發掘的石器、石珠、骨針、骨飾,以及“水晶王”、巨型螢石等,都是國寶級的珍品。
科研成果享譽世界:出版了《巨型山東龍》、《寶石通論》、《中國金伯利巖》等專著和《中國礦物》、《中國名泉》等圖冊,科研人員在《地質學報》、《Nature》、《Since》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遼西侏羅-白堊系過渡層生物群及地層年代研究》、《遼寧西部原始鳥類及伴生化石研究》等項目成果受到國內外古生物界的廣泛關注。
社會教育廣泛深入:常年開放獨具特色的陳列展覽,長期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24年來不間斷出版《地球》雜志,每年舉辦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先后被命名為“北京市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年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修繕改造面貌一新:2001年啟動館史上規模最大的修繕改造工程,歷時3年,以建設“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現代化博物館為目標,實現了建設理念民的重新定位,實現了硬件設施整體升級,實現了陳列展覽的推陳出新,實現了現象體系的人文關懷,基本建成名符其實的國土資源事業的窗口和青少年素質教育地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