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生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中等個頭,方臉闊額,面帶微笑,兩只眸子閃著和藹睿智的光芒。了解他的人都說,王院長外柔內剛,溫文爾雅中蘊含著堅強的黨性原則與法制觀念。他常說,法律猶如一架橫放在蒼穹間的天平,執法者便是這架天平的支點,它體現的是公正,平衡的是民心。正是這種神圣的理念和使命感,使王德生執法如山,秉公辦案,有效地維護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成為秦都區有名的“鐵面包公”。
1997年10月,王德生從任職8年的武功縣法院調任秦都區法院任黨組書記、代院長。翌年當選院長。
到任的第二天,他就一頭扎到群眾中去了。登門拜訪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征求他們對法院工作的意見;深入法院12個庭室,跑遍了4個基層法庭,詳細了解院內的實際情況。王德生和其他領導班子成員將來自群眾的呼聲和院內干警的意見進行梳理,歸納出執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徇私枉法、吃拿卡要以及群眾告狀難、案件執行難等10種表現。在院黨組會上,王德生提出了以作風紀律整頓為突破口,“抓班子,帶隊伍,促審判”的工作思路。制定出臺了《加強隊伍建設8條規定》和對當事人《十項承諾》。針對執行庭存在的問題,通過整頓,讓一批年輕有為、文化政治素質高的干警走上執行崗位。并加大對違法違紀人員的懲處力度。還制定了《統一立案規定》、《審判工作紀律及處罰辦法》等10項新的規章制度,法院工作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
了解王德生的人都說他有一種“平民情結”,他卻哈哈一笑:我就是從平民老百姓家里出來的。兒時農家清貧而艱苦的生活與勞作,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中國老百姓最好,對那些仗勢欺人的違法亂紀者常拍案而起。用法律保護平民百姓的利益,成了他的職業習慣和生活信條。在新疆定居的該市退休女工彭永珍傾其積蓄3萬元借給個體戶胡某,多年討不回債。法院判決后,個體戶卻遠走外地。長期討債無著,致使彭老太囊空如洗,生活難以為繼。王德生得知后,自己拿出500元錢解其燃眉之急,并親自督促執行庭千方百計加快執行。
執行庭孟副庭長說,為辦此案他們干警三上西安,八下眉縣,出動人員40多人次,行程2000多公里,最后對當事人采取強制措施后,終于幫彭永珍老人追回了借款。“辦這個案子花的人力物力能辦10個案子!”面對辦案人員的怨氣,王德生還是那句話,“為老百姓討回公道,值!”與此同時,他想到了另一個問題,即如何正確看待訴訟成本和社會正義的關系,他對辦案人員強調,我們辦案當然要考慮降低訴訟成本,節約司法資源,但當需要彰顯社會正義,展現法律的公平公正時,我們應義無反顧地向正義傾斜。
要讓那些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但經濟困難交不起訴訟費的群眾打得起官司,讓那些確有冤情但正義難以伸張的群眾打得贏官司。王德生常常向班子成員和干警們強調最高法院院長向全國人民的這一承諾,積極開展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司法救助工作,并率先在秦都區法院實行“三優先”,即對司法救助案件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優先執行。據不完全統計,訪院近3年來受理訴訟費減、緩、免案件計370余件,減、緩、免金額達160余萬元。不少受益的下崗職工和城鄉貧民打贏官司后都高興地說:“我們享受到了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優越性!”
王德生到秦都法院后,便和黨組一班人,把全院黨風廉政建設作為一個重點,一手抓違法違紀問題的查處,一手抓制度的建立健全,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該院干警廉潔奉公意識進一步加強,違法違紀現象明顯減少,群眾投訴和上級批辦案件下降了15%以上。同時涌現出一大批先進集體與先進個人,5年來全院獲省級先進集體稱號7個,市級先進集體稱號19個,7人獲省級表彰,23人獲市級表彰,執行庭等3個庭室榮立集體二等功,2人榮立個人二等功,6人榮立個人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