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河北省張家口市壩上地區的沽源縣,北靠內蒙,東依承德,南臨北京,西接大同,是錫林郭勒大草原和內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的地帶。沽源縣總面積3654平方公里,轄4鎮、10鄉(其中1個回族鄉)、233個行政村,在冊人口2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95萬人。 沽源全縣地勢平均海拔1536米,氣候屬溫帶大陸性草原氣候。近幾年來,由于森林覆被率大幅增加,小氣候明顯改善,氣候呈現為“冬無嚴寒、夏無酷熱”之態,四季景致分明,氣候涼爽宜人。縣長張聰向記者介紹說:“沽源處于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交融地帶,文化積淀比較深厚。張庫古商道、明代長城、元代梳妝樓古墓群、九連城遺址、察汗淖爾行宮現存我縣。改革開放以來,我縣的經濟建設有了長足發展,“產業立縣、生態興縣、項目拉動、主攻畜牧”的發展思路,推動了各項事業,一個秀美、富裕、繁榮的新沽源,正成為錫林郭勒草原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旅游資源獨具特色
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沽源縣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每當夏秋季節,天高云淡,氣候涼爽,廣闊的草原,淳樸的民風,成群的牛羊,邊塞的情調,加之距首都北京不足300公里,吸引著大批中外游客;這里還有4萬多畝原始次森林、水面上千畝的閃電河庫區、罕見的元代親王古墓群、半干旱、濕地、沼澤等多種類型草甸形成的五花草原,是旅游觀光、避暑納涼的勝地。
沽源山青水秀,植被茂盛,野生動植物眾多,空氣清新純凈,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千姿百態,令人流連忘返。全縣草場面積136萬畝,上萬畝的牧場有10處,是距京、津最近的原始草原,近百種艷麗的野花遍地開放,牛羊成群,天藍水碧,“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正是對沽源粗曠,雄渾大漠草原風光的真實寫照。沽源縣又是灤河、潮白河的發源地,有大小河流15條,水庫5座,天然淡水淖泊12處。水質純凈,近20種魚類游弋其間,閃電河千曲百回,逶迤如帶,在金蓮川草原上靜靜流淌,水草肥美,漁舟點點,牧歌嘹亮,風光如畫。歷史上沽源曾是北魏御夷鎮,也是遼、金、元代帝王的避暑圣地。遼代蕭太后梳妝樓,歷盡千年滄桑,至今仍屹立在閃電河畔,金代景明宮、元代察汗淖兒行宮、清代胭脂馬場、狩獵場、張庫古商道、明代長城和古烽火臺及元代宏城遺址、九連城遺址等一大批的歷史文化古跡,至今尚存。在沽源這塊廣袤的草原上,孕育了北方少數民族文化,涵養了一代代民族英豪,也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沽源至今仍居住著蒙、漢兩個民族,語言文化、民俗民風、生活生產方式截然不同。游客出北京200多公里便能游覽到蒙古牧場風光,了解蒙族民風民俗。訪牧民家,吃手扒肉、特有的烤全羊、全魚宴,歌手敬酒獻哈達,觀看蒙古歌舞、體育比賽、婚禮表演和古老的習俗,騎馬、騎駝、射箭,篝火晚會,夜宿蒙古包,令游客充滿神奇之感。
河北省省級旅游度假村金蓮山莊和冰山梁游覽區,是距北京最近的天然植物園和野生花卉園,有1300多種野生植物,這里群山環抱,峰巒疊嶂,茂密蒼茫的林海,濤聲陣陣,草青青、水潺潺,幽谷清流,蜂飛蝶舞,看不盡的奇峰怪石,鮮花野草,游客與野兔、山雞、狍子、獾子、松鼠、野山羊等動物和各種鳥類為伴,游人可盡情享受山莊內保存完好的原始自然風光。夜宿清爽透氣的白樺木屋,感受山莊內的靜謐與安寧。在沽源,游客還可享受到住柴門人家,觀賞田園風光,享盡山村安逸、寧靜的生活情調。省級旅游度假村金蓮山莊、草原湖度假村、沽源水福度假村、草原樂園度假村、 冰山梁游覽區等10余處旅游景區、景點,景色各異,風光無限,形成了集度假、避暑、觀光、娛樂、休閑、健身、社交、商務于一體的沽源生態旅游。
農牧漁業和礦產資源豐富
沽源縣現有耕地156萬畝,其中水澆地面積24萬畝,土壤肥力強、光照充足、無污染、無公害,宜種品種多,是理想的“有機農業”用地,適宜發展高效農業。特別是亞麻的種植和加工,是沽源縣的龍頭產業。今年,全縣共落實亞麻種植面積20萬畝,其中高桿品種5萬畝。
現有天然草場138萬畝,人工草場38萬畝,萬畝以上片共29塊,植被覆蓋率高,年產優質青干草62萬噸,發展畜牧業的基礎雄厚,條件獨特。
山坡植被好,野生植物近千種。其中有金蓮花、蕨菜、苦菜、黃花、口蘑等。這些野生食品既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也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是上乘的天然綠色保健食品,尤以口蘑、金蓮花、黃花出名。金蓮花沽源特有,可當茶飲用,消炎去火。
沽源境內有潮白河、灤河、葫蘆河三大水系,地表水資源總量為7381萬立方米,可利用量2419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達1.3億立方米,可開采量為4949萬立方米。現地表水開發利用率僅為5.25%,地下水開采僅占可開采量的15%,水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縣有大小河流15條、水庫5座、淖泊12處,總水域面積達6.1萬畝,適宜于多種魚類繁衍生長,尤以高背鯽魚、池沼公魚享有盛譽。
到目前,沽源共發現礦種20個,已探明儲量的16種,金屬礦有金、鉬、鈾、鐵、鉛、鋅6種,非金屬礦有煤、瑩石、沸石、芒硝、彭潤土、松脂巖、黑曜巖、凝灰石10種,其中鉛、鋅儲量分別為109萬噸和65萬噸。
特色主導產業興旺發達
新型畜牧業是沽源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經過多年的結構調整,以小尾寒羊和奶牛舍飼養殖為主的新型畜牧業已經成為沽源縣經濟的半壁江山。全縣小尾寒羊已發展到35萬只,奶牛發展到1.2萬頭,分別占羊、牛飼養量的17%和20%;全縣建起被動式太陽能日光暖棚6萬間,圈舍改造面達到85%,小尾寒羊和奶牛全部得到了舍飼養殖;通過多年的推廣,青貯、秸稈微貯、配方飼料、草粉加工、羔羊育肥、雜交改良等養殖新技術已得到普及。為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沽源縣投資500多萬元,引進以色列先進設備,建成了高標準種羊示范場,輻射周邊5個旗縣,每年能提供2萬只種羊,2002年種羊場與北京農大實現了場校合作,在育種、飼草飼料加工方面增加了科技含量,同時還建成了小尾寒羊養殖園區,推進了規模養殖,起到了示范和帶動作用。沽源縣始終把飼草保障作為發展畜牧業的基礎,緊抓國家實施一退雙還、防沙治沙等生態建設工程的機遇,大力退耕種草。2002年退耕種植多年生牧草16萬畝,種植當年生牧草70萬畝并積極推行天然草場圍欄封育,恢復草場植被,使牧草產量大為提高,發展畜牧業的基礎更加穩固。圍繞優勢產業的加工,龍頭企業建設也取得了較大進展:縣乳品廠和縣域內的沽源牧廠乳品廠都加入了“三鹿”乳業集團,年奶粉產量達到5000噸以上,拉動了奶牛基地建設,實現了財政和農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長。以肉制品工業區和食品貿易有限公司為主的20家肉制品加工企業與河北省食品貿易有限公司聯營合作,生產“金龍”牌精選肉,已形成年加工20萬只羊的加工能力。
無公害錯季蔬菜成為沽源縣的另一特色產業。近幾年,他們按照種植、儲藏、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思路,狠抓無公害錯季蔬菜的發展,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日光溫室大棚達到2000個,形成了3000噸的儲藏能力,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甚至出口日本、韓國,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目前區域化、規模化種植格局基本形成,全縣現有3個萬畝菜花種植區、1個萬畝雜豆種植區、1個萬畝西芹種植區、1個萬畝大白菜種植區和1個萬畝生菜種植區,全部在交通發達的公路沿線連片規模種植。在標準化生產上,他們積極應對北京市實施的“肉菜放心工程”,制定了具體的無公害蔬菜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和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在搞好土壤、水質、大氣的環保認證基礎上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指導,引導農民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嚴把施肥、用藥等環節。實現了上市蔬菜的自檢抽測。去年全縣蔬菜總產量達到了2.8億公斤,實現銷售收入7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