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性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作為老工業基地,要在調整改造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準確把握發展時序的基礎上,立足經濟的成長性,進一步明確發展思路和產業定位。去年年初我們確定了“全力打造新材料產業,大力發展健康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產業定位。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我們必須積極創新,下力氣解決發展要素欠缺的問題,努力破解資金、人才、環境等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著力打造發展要素集聚的平臺,為加快發展創造新的機遇和空間。
第一,打造融資平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沒有大量資金的注入,強化項目建設,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振興老工業基地都無從談起。當前,融資難已成為制約我們發展的最大瓶頸,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我們“借勢、借時、借力”,聚力而為,堅持市場化運作,走多元化融資的路子。
一是著眼于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加強與金融部門的密切合作。近年來,我們積極組織銀企對接,認真選擇優質項目,完善項目機制,建立誠信體系,主動超前工作,以求得金融部門信貸的更大支持。省農行、工行、建行等都給遼源很大的支持。去年年初我們又與國家開發銀行建立了合作關系,被國家開發銀行確定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全國5個試點城市之一,收到顯著效果。
二是組建和發展地方金融機構。去年以來,我們對城市信用社進行改革重組,在全省率先組建了省內惟一一家單一法人社的股份制金融機構,去年上半年已經央行批準,行使商業銀行職能,并被央行納入重點扶持的30戶銀行之一。經營狀況在東北地區排名第一,在全國73家單一法人社中排在前10名,截至今年6月,資產規模達23億元,貸款余額17億元,近幾年累計發放貸款53億元,不良資產僅有8%,成為全省惟一由政府控股的地方銀行,已成為我們融資的主渠道。最近我們正著手增資擴股,爭取3年內發展成為在全國較有影響的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
三是高標準建設企業孵化器。我們高標準建設了企業孵化器,孵化器由地方商業銀行直接進入。集聚國內發達地區的生產要素,做好企業和項目的前端工作,扶持后續發展。與省相關金融機構合作,經營金融產品,積極啟動民間資本,最大限度地激活社會投資。幫助企業搞好資本運作,加快企業上市步伐,擴展融資渠道。
第二,打造人才集聚的平臺。人才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我們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把引進人才和引進資金項目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視引進人才、聚集人才。堅持一手抓項目,一手抓人才;堅持用創業的環境和舞臺吸引人才、用事業的成就凝聚人才、用適當的待遇和感情留住人才,為人才集聚搭建平臺。
第三,打造科技支撐的平臺。我們從實際出發,建立和完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著力打造科技支撐平臺。把尋求科技支撐的視野拓展到國內外,加強應用科學的研究,讓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引導企業通過采取技術入股、合資合作、企研聯合等形式,建立一批企業科技研發中心。
第四,打造誠信的平臺。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已成為社會經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強社會信用文化建設,靠誠信減少社會成本,提高生產效益。
我們著力打造誠信政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真正樹立“企業和項目是圓心,政府部門和干部是半徑,半徑圍繞圓心轉”的服務理念,講誠信、講服務、重踐諾,做到“硬件不足軟件補,政策不足服務補,優惠不足感情補”。建設親商、扶商、利商的投資環境,公平、公正、公開的政策環境,優質、高效、周到的服務環境,讓外商進得來、留得住、快發展。
我們著力打造誠信企業,著力加強企業的信用文化建設,建立全方位的企業信用等級制度,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引導和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提高企業的誠信意識。努力提高企業家素質,推動企業層次的提升,促進企業在競爭中健康發展。
一個地區發展的快慢,越來越取決于發展環境。我們把“打造誠信遼源”作為一項“生命工程”來抓,貫穿于環境建設的始終。“誠信”已成為遼源對外開放的名片,成為遼源發展的不竭動力,“洼地效應”正在形成。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落戶遼源,一批遼源籍人士紛紛帶著項目、帶著資金、帶著技術回到家鄉發展。
遼源的強烈發展意識和誠信環境也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認同。今年7月9日至7月11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衛生部等八部委在遼源召開了全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現場會,對我們誠信體系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
第五,打造快捷的網絡信息平臺。加強信息網絡建設是我們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和社會成本的重要手段。我們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進一步加強信息網絡建設,打造快捷的網絡信息平臺。通過建立快捷的信息網,發布項目信息,搭建招商平臺;宣傳產業定位,擴大域外知名度。
我們還注重打造城市化基礎平臺,努力改善投資環境。著眼于謀劃產業的潛力,優化城市布局,高標準建設各類產業園區,增強城市集聚生產要素的功能,提高經濟發展的組織程度和集約化水平,拓展城市的發展空間。一是去年完成了投資5.2億元的42公里外環路建設,使城區面積擴大3倍多,拉開了城市發展框架。二是投資8.7億元實施了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在去年完成26萬平方米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基礎上,今年又實施了46萬平方米的仙城小區建設工程,屆時礦區居民居住環境將得到顯著改善。三是圍繞解決城市生產生活用水問題。去年以來,投資近3億元,實施了楊木水庫除險加固和攔河閘應急供水等“六庫一閘”供水聯調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遼源多年的供水瓶頸。在此基礎上,高標準建設了東遼河城市景觀帶、東遼河斜拉大橋、魁星樓等標志性建筑。建設了市區兩個較大休閑娛樂廣場和文化廣場,新建了遼源火車站及站前廣場,建設了639延長米的步行街,建設市區主要道路16條。遼源的城市面貌和投資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03年榮獲國家建設部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總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要求我們搶抓機遇,更需要我們創新實踐,著眼于區域經濟的成長性,積極構筑集聚發展要素的平臺,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