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艱巨任務。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處于經濟建設中心位置的城市市長們肩負重任。安徽省馬鞍山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利用資源優勢引來大批外商,又以優惠政策留住外商。因此,近年來該市經濟發展快中求穩,提高了經濟發展效率,增強了可持續發展速度。本期《市長訪談》欄目刊登了該市市長姚玉舟的專訪文章,希望全國各地的市長們也能夠拿起筆來,把自己如何提高執政能力以及領導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工作的好經驗寫給廣大讀者。
滔滔長江,千里奔流,像一條輕柔的玉帶飄落在長江三角洲。以鋼城聞名中外的馬鞍山市,仿佛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長三角的玉帶上,熠熠發光。
金秋的一個下午,記者來到馬鞍山市,在市長會客廳里采訪了姚玉舟市長。姚市長介紹說,馬鞍山地處長江下游南岸,是安徽省的東大門。與南京緊密相連,是長三角軸線邊的節點城市、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皖江開發開放的重點城市。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的人均值,連續多年位居安徽省各市首位。尤其是財政收入,2001年為20億元,2003年達3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也連年翻番,2001年為31億元,2002年達60億元,2003年猛增到107億元。多年來,依托良好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生態保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服務功能日趨完善。馬鞍山市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以及“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范例獎”等光榮稱號。馬鞍山產業基礎雄厚,經濟實力較強。現在已形成以鋼鐵工業為主體,汽車、機械、化工、建筑、紡織、電子、電力、建材、輕工、醫藥、食品等門類齊全,產品結構較為合理的工業體系。
發揮鋼鐵資源優勢 以鋼鐵工業帶動相關產業
談起資源優勢話題,姚玉舟市長如數家珍。馬鞍山有豐富的鐵礦資源,1953年創辦了國營馬鞍山鐵廠。1956年10月,國務院批準設立省轄馬鞍山市。20世紀80年代,馬鋼已發展成為中型鋼鐵聯合企業,年產生鐵超過200萬噸。1993年,馬鋼公司成功進行了股份制改制,在境內外整體上市。目前擁有當今世界先進的冷熱軋薄板生產線、高速線材生產線、熱軋大H型鋼生產線和車輪輪箍生產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板、型、線、輪”產品結構,全部產品通過ISO9002質量認證體系,產品出口到48個國家和地區。2003年,馬鋼鋼產量突破60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67億元,經濟效益列全國十大鋼鐵企業第二位。今年鋼產量有望達到800萬噸,銷售收入有望突破250億元。
馬鞍山市原來地方工業底子薄,近年來大作鋼鐵資源文章,大力發展機械制造業,以機械制造業為龍頭,延伸產業鏈。工程類專用汽車、重型機械、機床、刃模具等一批以鋼鐵為原料的骨干企業迅速崛起。同時,在龍頭的帶動下,建材、化工等行業也相繼興起,地方工業在短期內迅速發展壯大。安徽星馬專汽公司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工程類專用汽車制造商,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多年居全國第一,成功上市。
民營企業在政府的鼓勵和扶持下,逐步做大做強。去年,全市民營企業增加1000戶,今年上半年新增750戶,民營企業總數達4028戶,從業人員4.92萬人,出現夢都、塞納河畔、翠林等品牌企業。

發揮區域優勢 發展高科技企業
姚玉舟市長說,馬鞍山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也非常便捷。沿江鐵路貫穿全境,與京滬、皖贛、宣杭鐵路相連。高速公路有寧馬、蕪馬公路,目前正在規劃修建連接祿口機場的高速公路,對接寧杭、寧高、寧常高速公路。南京的輕軌、地鐵也將與馬鞍山對接。馬鞍山港是國家一類港口,江海聯運直達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馬鞍山的長江大橋也在籌建之中,擬投資30億元,2008年建成,將是長江上最長的跨江大橋。依托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捷的交通,馬鞍山市政府提出“對接無縫”的口號,積極參與南京都市圈的建設,加快融入長三角的步伐。2001年9月,馬鞍山和南京簽訂了《關于加強兩市全面合作的會談紀要》,由兩市有關部門相繼簽訂了交通、科技、旅游等7個合作意向書。今年初,馬鞍山正式申請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借助南京都市圈和長三角平臺,近年來,馬鞍山大力推進以省級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龍頭的園區建設,吸引了一批外來高科技企業在園區落戶,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大大增強了發展后勁。2003年底,全市18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產值64.2億元,利稅達8.7億元,出口創匯達5636萬美元。全市民營科技企業達到87家,技工貿總收入5.1億元。國家科技部正式批準馬鞍山為國家863計劃新材料成果產業化基地。
發揮水資源優勢 做大做強相關產業
馬鞍山利用江河湖泊縱橫交錯的自然條件,促進相關產業快速發展。第一,建設綠色食品供應基地,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江心洲四面環水,擁有耕地5萬畝,無“三廢”污染,馬鞍山在這里大力發展無公害瓜果蔬菜生產,打造蔬菜生產基地,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當涂縣擁有可供養殖水面47萬畝,馬鞍山在采用公司加農戶的形式,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建設生態漁業基地。2003年,水產品產量6萬噸,產值8億元。第二,加強沿江港口建設,大力發展水上運輸業。馬鞍山港是長江沿岸天然深水良港,常年可停靠1萬噸級船舶,近年來,馬鞍山著眼于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功能,下大力氣整合長江岸線資源,水上運輸業得到快速發展。第三,充分利用豐富的長江水資源,大力發展造紙等工業。安徽山鷹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紙板、紙箱,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堅持調整產品結構和發展規模經濟并舉,產量和效益連續多年居安徽省造紙行業首位,在國內同行業名列前茅。同時被省環保局授予“省環保先進單位”稱號。
發揮旅游資源優勢 發展虛擬經濟
姚玉舟市長介紹,馬鞍山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自然環境優美,人文環境獨特。市區西南的采石磯,雄奇神秀,冠長江三磯之首,因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朱元璋首戰采石磯告捷,才能奪取當涂,創建江南第一個根據地,再奪金陵稱吳王,當皇帝。陳友諒也在采石磯稱漢王,舉行大典。享譽世界的唐代大詩人李白,對這里的青山綠水留連忘返,晚年終老長眠于當涂青山腳下。三國東吳大將朱然墓,被列為上世紀80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利用這里豐富的旅游資源,市委市政府一手抓實體經濟,一手抓虛擬經濟,大力發展旅游業,并逐步實現兩種經濟同步發展。他們以打造休閑旅游基地為方向,積極實施全市旅游總體規劃,加快與長三角地區實施旅游對接。同時,加快推進旅游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創新,采取特許經營、出讓經營權等多種形式,把優質旅游資源推向市場,增強旅游業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因此,近幾年旅游業發展速度加快,經濟收入逐年攀升。
談到招商引資話題,姚玉舟市長說,市委市政府把擴大開放、招商引資擺在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資源優勢吸引外商,又以優惠政策留住外商。馬鞍山投資成本低廉,土地、勞動力價格等生產要素的綜合成本約是上海、廣東等地區的50%,是南京等地區的60%。馬鞍山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形成了全黨、全民、全社會招商的新格局。馬鞍山富有徽商文化歷史底蘊,素有“親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和情結。目前,已有法國圣戈班、香港中華煤氣、臺灣中橡、臺灣潤泰、北京首創、上海農工商、上海大華、浙江海外海、珠海格力、青島啤酒、安徽豐原、南通瑞慈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馬鞍山,并不斷增資擴股,馬鞍山開放型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好勢頭。
姚玉舟市長說,今后要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擴大對外開放,邀請海內外有志之士到馬鞍山投資興業。到2012年,全市將實現GDP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GDP達5000美元,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提前8年在安徽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18年,實現GDP比2000年翻三番,把馬鞍山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社會文明的城市,在安徽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