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九月二十一日,第五十九屆聯大高層次一般性辯論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為推動日本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來的日本首相小泉出席會議并發言,表示日本已經發揮的作用奠定了使它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基礎,呼吁修改《聯合國憲章》,取消其中有關日本是敵國的內容。
編者按:早在10年前的1995年,日本政府就曾進行過一次聯合國外交大行動,試圖在聯合國成立50周年之際進入安理會,成為常任理事國。10年后的今天,日本政府再次打出爭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旗號,發起了新一波聯合國外交行動。
第一道坎:和平憲法
這次日本政府使出了渾身解數,力圖在2005年聯合國成立60周年之際,一舉進入安理會,成為常任理事國。日本政府要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幾點:日本是世界上有數的經濟大國,應該在國際社會發揮與經濟實力相稱的政治作用;日本負擔著聯合國20%的經費,理應獲得與之相應的發言權;日本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活動,為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做出了貢獻,應該有相當的國際政治地位。
平心而論,日本確實具備了在國際社會發揮更大作用的能力,國際社會也確實希望日本能以和平的方式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但問題在于,有了能力、愿望和期待,就等于具備了資格嗎?
在獲得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后日本能做些什么,小泉一直是含糊不清的。一些人說,日本在授權進行戰爭時,它無法擔負起這樣的責任,因為它的和平憲法禁止它派兵參加戰斗。
美聯社說,日本沖擊“常任夢”最頭痛的問題是它的和平憲法。這部和平憲法是日本在二次大戰中戰敗后制定的,在這部憲法中,日本發誓決不使用武力解決爭端。
有報道說,美國副國務卿里查德·阿米蒂奇今年7月對日本一些議員說,常任理事國有時必須使用軍事部隊,這就是說,如果日本想要成為常任理事國,它需要修改和平憲法。
美聯社說,盡管美國政府支持日本的要求,但許多分析家認為,不管怎樣,和平憲法不能派兵參戰的限制會妨礙日本為此作出的努力。
第二道坎:直面歷史
回避現實,不能實事求是地看待歷史和深刻反省,是制約日本成為政治大國的根本原因,是它的“死穴”。
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時期對亞洲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給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的歷史事實。然而日本右翼分子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企圖篡改、刪除這血淋淋的侵略史。日本首相、內閣成員、國會議員和普通政客不斷在侵略歷史和靖國神社等問題上制造麻煩,宣揚和鼓吹錯誤的歷史觀。前不久出版的日本右翼歷史教科書甚至將日本打扮成亞洲各國的恩人,鼓吹大東亞戰爭解放了亞洲民族,“滿洲國”是王道樂土。如此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為,極大地傷害了亞洲各國人民的感情,也自然遭到了全世界愛好和平和有正義感國家的堅決反對。
從日本戰后的長期行為及其影響來看,日本擔此重任迄今還缺乏廣大愛好和平國家的信任。日本在反省歷史問題上長期遮遮掩掩。日本人自己都說,“日本除了追隨美國外,沒有自己的外交”。讓一個放不下歷史包袱和沒有“獨立外交”的國家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足以服人,也讓人難以放心。至于說有錢就有資格當常任理事國,這無異于把聯合國看成金錢交易場所,只能貽笑大方。
確實,與同是二戰戰敗國的德國相比,日本的所作所為顯然難以取信于世界。近60年來,德國對其在二戰中的所作所為進行了深刻反省,再過兩年就可以完成對受害者的理賠,戰后德國熱愛和平的形象已經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近些年來,德國對聯合國事業以及國際維和行動的貢獻越來越大:它是聯合國第三大捐款國;是在阿富汗和巴爾干地區維和部隊人數最多的國家;德國在反對伊拉克戰爭方面的鮮明態度,更是贏得了國際輿論的高度贊賞。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始終是時代的主流,任何逆轉這一潮流的行為都是不得人心的。日本若想實現從經濟強國向政治大國的轉變,惟有反省歷史,直面現實,這是根本點,也是突破口。
第三道坎:唯“美”是從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必須具有一定代表性。而日本卻沒有這樣的資格。單單作為一個經濟巨人顯然不是能作為常任理事國的充足理由。日本是個喪失了國權的國家——換言之,日本的國權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美國手里。日本的外交是以美國為出發點的,做一切事情首先要美國高興,不是為了它周圍的這些國家,以及世界的利益,而首先考慮的是美國的利益。這不是一個政治大國應當有的外交態度。要做政治大國,不僅是做常任理事國的問題,而且首先要做出政治大國的樣子,擔負政治大國的責任,發揮政治大國應當有的影響力。
一個唯唯諾諾、亦步亦趨跟著美國的國家如果成為常任理事國,還不如干脆給美國兩個席位得了。如果談代表性,亞洲的印度、印尼,非洲大陸有好幾個國家顯然都能勝過日本,甚至德國在道義上和人文理念上都比日本更有資格。
前聯合國大會輪值主席、馬來西亞駐聯合國大使拉扎利曾經指出:“希望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國家,首先必須確立本國的‘國際主義’。日本想要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顯然還不具備國際環境和條件。日本在實現這個目標之前,應該正視本國的現實,學習如何正確地區分‘國際主義’和‘國家主義’的區別。”
日本在國際政策上一貫追隨美國,使日本作為國際政治大國的分量還遠遠不足。日本不改變這一政策就難以獲得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真正信任。
第四道坎:競爭激烈
誰會成為安理會下一個常任理事國?隨著第59屆聯合國大會的開幕,這個問題將再次成為聯合國的一個熱門話題。日本、德國想當,印度、巴西想當,墨西哥、意大利、南非、埃及等國也想當。但無論是誰,能當上都不容易。日本的學者說,目前想作常任理事國的日、德、印、巴西四國中都有競爭對手,周邊國家都有反對力量,他們提到日本的主要反對力量是韓國。
俄羅斯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皮翁特科夫斯基指出:俄會歡迎日本有心積極參與國際政治的熱情,但是,安理會現有的五大常任理事國未必都做好了近期內討論擴員問題的各項準備。如果要在本屆聯大對此問題進行投票的話,俄羅斯肯定會采取一個躲閃模糊的立場,因為現在還不是就此問題做出抉擇的時機。當然,雖然日本希望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決心非常大,但關鍵問題并不在于決心如何,更主要的是在于國際社會對你的看法,在于在安理會的各主要成員國的原則立場。
安理會的改革涉及修改聯合國憲章,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事。按照聯合國憲章規定,首先要經過聯合國三分之二的會員國表決,再加上安理會任意九國的表決通過才能進入正式修訂程序。然后還要有三分之二的參會國對修改的內容表決通過,三分之二的會員國在國內批準。這些復雜程序若獲得通過,尚需要很長時間。
雖然聯合國包括安理會的改革是大勢所趨,但大多數國家只是原則上贊同聯合國的改革,對于改革的具體方案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比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數量增加多少?新的常任理事國是否擁有否決權?擴大了的安理會的議事規則如何?在沒有就改革的具體方案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就增加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數量,只會造成更多的混亂。而且,盡管大多數現任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反對日本成為新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是都沒有與日本就具體的細節和程序問題展開磋商。其中被日本認為是最有力支持國的美國,一直是原則支持但不談具體問題,仍舊存在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