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衛生系統流傳著一位女院長的故事,她既是山東省著名的消化內科專家,曾6次獲得國家、省、市科技進步獎,國家專利1項,又是一位堅韌執著、開拓創新的醫界管理“女強人”。2003年,她受命于危難之際,出任煙臺市腫瘤醫院、職業病防治院院長,主持工作1年來,使曾經在醫療市場中舉步維艱的醫院樹立了全新的形象。她以過人的膽識、超前的目光、堅實的步伐使腫瘤、職業病醫院迅速崛起,成為煙臺市衛生改革的一面旗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矚目。
她,就是辛獻運。
據記者了解,煙臺市腫瘤醫院、職業病防治院是市區南部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技術力量最雄厚的醫院,其腫瘤、職業病、消化、頸肩腰腿痛是特色專業,開放床位260張,職工278人,其中主任、副主任醫師60多人,兼職副教授30人,在職研究生8人,設有內科、外科、婦科、放療科、化療科、職業病科、特檢科等30余個診治科室,組建了急救中心、職業健康查體中心、內窺鏡治療中心、頸肩腰腿痛中心、乳腺疾病防治中心,配備了高能直線加速器、X—刀、模擬定位機、螺旋CT、DSA、彩超、電子胃鏡、電子大腸鏡等先進診斷設備,可開展手術、放療、化療、介入治療、中醫、微波治療等綜合性治療。煙臺市抗癌協會、腫瘤防治辦、醫學會化療專業委員會、中西醫結合消化專業委員會均設在該院。1年來,醫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全面提高,知名度、信譽度不斷提升,截止2004年5月份,業務收入同比增長了50.2%,病人的滿意率達到98%以上,成為煙臺市百姓放心、滿意的醫院。
管理創新
“一個醫院,如果從干部到普通職工,思想不解放,跟不上時代步伐,談何發展?”這是辛院長到醫院赴任半個月后發出的感慨。當時醫院的現狀令人吃驚:醫院外欠債務近千萬元,醫院的硬件條件、院容院貌只相當于鄉鎮衛生院水平,職工情緒不穩,萬事紛雜,如何重整綱紀,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成為醫院發展的關鍵。
為此,辛院長經歷了無數個不眠之夜,利用節假日到各臨床、醫技科室了解情況,多次召開領導班子辦公會,與中層干部談心,并開展了“煙臺大發展,我院怎么辦”的大討論,全院上下暢所欲言,找差距、談不足、獻計獻策。為了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眼界,辛院長組織中層干部、黨員50余人到上海東方醫院、無錫第一人民醫院、蘇州四院、南京腫瘤醫院等先進單位參觀取經,參觀歸來,大家開闊了工作思路,激發了危機意識和學習意識,大家心態也平穩了,干勁十足,摩拳擦掌,為今后醫院改革發展實現質的飛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辛院長抓住戰機,雷厲風行地進行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科室是醫院的基礎單位,如何調動科室負責人的積極性,關系到醫院的興衰。辛院長抓住醫院改革的“牛鼻子”——人事改革動大手術,將一批富有強烈發展進取意識、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推到領導崗位,使科主任的平均年齡從53歲一下降到了39歲。在分配制度上,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制定了績效分配制度,制定了臨床、醫技、行政后勤工作質量硬指標體系。2003年8月,組織召開了職工代表大會,當以全票通過了分配制度和公費醫療制度、急診急救制度等9個規章制度時,辛院長向代表們深鞠一躬,熱淚盈眶,多日的辛勞只化成兩個字“謝謝!”60多個日日夜夜,以辛院長、吳長遼書記、崔毅副院長、張恩寧副院長為首的醫院領導班子成員深入一線,反復論證修改,每天工作13個小時以上。分配制度改革實施1年多來,由于績效掛鉤,人人不用揚鞭自奮蹄,手術室原來兩周平均只有1—2臺手術,現在1個月就有80余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醫院的發展必須與時俱進。近年來,煙臺市區南部發展勢頭迅猛,住宅小區如雨后春筍,輕工業區發展也如火如荼,人們迫切需要建立一所與之配套的綜合醫院。辛院長帶領領導班子充分調研,集思廣益,確立了“小綜合、大專科”的發展戰略,并多次到市政府、規劃局、衛生局等部門請示,得到了各級領導的支持與幫助。一說起醫院的新門診病房大樓和急救中心時,辛院長一臉燦爛。
技術創新
辛院長的建院目標是:做行業典范,創一流名院。為了實現為患者“托起一片健康的藍天”的夢想,她一步一個腳印,有目標的推進科技興院計劃:2003年是管理質量年,2004年是優勢發展年,2005年是品質建設年。她掛在嘴邊的是“品牌、品質”,常常對干部職工強調“站立點要高,著力點要穩,落腳點要實”。
辛院長知道,作為全市的兩大專業學科,職業病、腫瘤醫院雖然在技術上確立了一定的優勢,但離拳頭項目和特色品牌尚有一定的差距。為此,她一到醫院就緊緊抓住拳頭項目和特色品牌的建設不放松。在她的努力和推動下,醫院的化療、放療、消化、頸肩腰腿痛晉升為特色專業,化療科在張恩寧副院長的帶領下,開展了惡性淋巴瘤、小細胞肺癌規范化治療,大大減輕了病人的痛苦,而且病床使用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煙臺市率先開展放療的腫瘤放療科,其X—刀、適形放療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消化內科的介入治療、食管和肺癌支架置入術、內鏡下鈦夾置入定位、胃舒顆粒劑治療胃腸消化不良達到省內先進水平;腫瘤科實施的腹壁下動脈插管治療使中晚期宮頸癌治愈率達95%以上;外科開展的乳腺癌、乳腺疾病的微創手術等為疑難病患者帶來了福音。近年來,先后有30余項科研成果分獲國家、省、市科技進步獎。
醫院要發展,人才是關鍵。作為一名專家型的醫院管理工作者,辛院長深諳此道。近半年來,她親自奔赴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廣招骨外、腦外、普外、婦科、內科專業人才。同時,辛院長深知,事業留人,感情留人,不如機制留人。為了給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施展才能的舞臺,她配套制定了一系列人事、待遇、分配制度,她啟用了有膽識、有激情、能務實的干部。她認為,惟命是從或不服從管理的兩種人都是不可取的。她欣賞敬業、忠誠、勤奮并具備積極應變能力的人才。
服務創新
記者走進煙臺市腫瘤醫院、職業病防治院,不禁為園林般的舒適環境由衷贊嘆,這里潔凈、明快、溫馨、自然,不象醫院,倒象度假、療養勝地。問及辛院長何以如此,辛院長說,她剛來的時候可不是這樣,那時醫院環境臟亂差,診療科室布局不合理,病人感到極不方便,為此她是下了大決心改造,從調整不合理的業務用房開始,到全方位的裝飾裝修改造、職能科室合并調整,才有了今天的局面。辛院長自豪的告訴記者:現代化、綠色、人文、舒適的醫療服務條件是醫院回報社會的目標。
該院將醫療服務當作一門學問、一門藝術,從服務設計、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等方面不斷創新:醫療服務到社區,為滿足惠安小區居民的診療需求,方便病人就醫,率先在煙臺市創建了第一個省級安居示范服務站——惠安小區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了疾病診治、預防保健、注射輸液、外傷包扎愈合、康復指導、健康教育等工作;創建以“技術誠信、費用誠信、質量誠信”為中心的誠信醫院活動;倡導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將尊重病人、方便病人的人文精神貫穿于醫療服務過程的始終;護士們到賓館進行禮儀培訓,舉手投足間讓病人感受到星級賓館式的服務;醫護人員為行動不便的患者上門送醫送藥;落實好社會監督員制度和醫患談話制度,以增進醫患之間的相互信任了解。現在,廣大醫護人員文明行醫蔚然成風,好人好事不斷涌現,許多病人非常感動,多次給辛院長和市衛生局的領導寫了表揚信。
為了感謝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回報社會,辛院長積極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在抗擊非典期間,辛院長主動向市衛生局請戰,先后派出4批醫療小分隊參加留驗工作。醫務人員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勝利完成了黨和政府交給的神圣任務,共為煙臺空港乘客及機場工作人員查體達3萬余人次,沒有一個發熱病人進入煙臺,受到了煙臺市衛生局、口岸辦和機場領導的高度贊揚,機場領導還親自給辛院長送來了“并肩抗非、友誼長存”的錦旗。
2004年,為提高全社會的健康自我保護意識,防治職業性多發病,腫瘤、職業病醫院隆重推出為500名的哥的姐免費查體的大型社會公益活動。參加體檢的的哥的姐們非常感動,紛紛表示,今后一定會加倍工作,更好的回報社會,為打造“誠信煙臺”做出貢獻。說起這件事,辛院長只是淡淡的說:這是醫院應該做的,既體現了社會的溫暖,又能倡導大家都來關注職業健康、減少職業損害。
居高聲自遠,無私天地寬。為了大手筆打造煙臺市腫瘤醫院、職業病防治院這艘醫學巨艦,辛獻運院長和她的團隊不畏艱險,奮力開拓,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