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成員馬哈茂德·奧斯曼向媒體宣布,臨管會已決定提名什葉派人士伊亞德·阿拉維為6月30日移交權力后的臨時政府總理人選。美國駐伊拉克最高文職行政長官布雷默也出席了這次會議,同意上述提名并向阿拉維表示祝賀。
為“倒薩”立下汗馬功勞
阿拉維今年58歲,出生于穆斯林什葉派名門望族。他上世紀60年代末在巴格達醫學院學習,畢業后成為一名神經科大夫,同時也是一名商人。這一期間,他曾加入薩達姆領導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后來,他與薩達姆政見不合,于是在1975年退出該黨。薩達姆起初企圖通過威逼和利誘使他回歸復興黨,但是這些手段都失效了。隨后,他的名字被列入“清洗名單”。
由于在伊拉克隨時存在被捕或暗殺的危險,阿拉維于是秘密流亡到海外,主要在英國活動。他和一些反對薩達姆的人士頻繁接觸,共商“倒薩”大計。1978年,曾有人試圖刺殺當時生活在倫敦的阿拉維,據說那是薩達姆所下的命令,由伊拉克秘密警察執行。
阿拉維是伊拉克民族團結陣線 (INA)的組建者,一直擔任該組織主席。這一組織主要由伊拉克軍隊和警察中的反對薩達姆的人士組成,得到美國、沙特、科威特和英國等國的財政支持。但是,阿拉維在流亡期間為了在伊拉克境內爭取支持,并不想表現出自己與美國有密切的關系。
海灣戰爭打響后,阿拉維公開宣布該組織的反薩宗旨和自己的主席身份。1994年,美國中央情報局開始支持阿拉維的兵變計劃,并且敦促阿拉維將他領導的組織擴大成一個“軍事委員會”,吸收更多的伊拉克軍官,爭取讓伊拉克的將官們領導各自部隊造反并推翻薩達姆。看來,中情局的這一計劃未能成功實施。
2002年3月,布什發動“倒薩之戰”后,阿拉維回到伊拉克。他曾憑借與伊拉克軍方的關系,親自與拉馬迪地區和巴格達以西地區的一些伊軍將領談話,因此“他們一槍沒放就投降了”。伊戰結束后,阿拉維公開在巴格達活動,他應邀進入美國人組建的臨管會,成為9名主席團成員之一。
阿拉維主張政教分離
人們知道,阿拉維同華盛頓和倫敦的關系密切,他被認為是一名主張政教分離的什葉派穆斯林。他同目前擔任伊拉克國防部長的阿里·阿拉維是親戚。
阿拉維試圖在伊國內建立跨黨派的統一陣線。他認為,如果不調和分歧加強防衛,伊拉克終將面臨內戰。他認為,只有在復興黨所建設的現代國家的基礎之上才能維護國家安定,即應保護前軍隊、警察和世俗法庭。他曾警告美國人,解散軍隊的后果將不堪設想。他認為,應該利用軍隊來恢復秩序,同時加強國內各派的團結。至于阿拉維的具體施政綱領,還有待他上臺后宣布。阿拉維的“智囊團”,他的政治顧問包括前美國外交官帕特里克·西倫斯、紐約公共關系專家布朗·勞埃德·詹姆斯等人。阿拉維每月要向他們每人支付大約15萬美元的薪水。
仍是一位有爭議的人物
全世界的媒體都注意到,推舉阿拉維為伊拉克新總理的臨管會特別會議上,人們只見到美國駐伊拉克最高文職行政長官布雷默的身影,而聯合國特使卜拉希米卻未曾出席。伊拉克臨時政府將設總統一名、副總統兩名和總理一名和26名內閣成員,而總理的權力最大。如此重要的會議卜拉希米缺席,不能不引起世人的疑問。
埃克哈德在紐約舉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按照事先達成的諒解,應由卜拉希米公布伊新政府的人選名單,他不清楚臨管會為何此時宣布新政府總理的提名。他還證實,卜拉希米未參加伊臨管會就提名阿拉維而舉行的會議。埃克哈德還拒絕證實阿拉維最終能否成為過渡政府總理,他同時也否認卜拉希米與臨管會在挑選新政府成員方面存在分歧。
根據原計劃,卜拉希米將負責伊拉克新總理的提名。他曾經明確表示希望任命一位政治色彩不濃的技術官僚領導未來的伊拉克過渡政府。時事分析家認為,有證據顯示,阿拉維并非聯合國特使卜拉希米心中的第一人選。
阿拉維雖然身為醫學專家,但他在上世紀70年代就因為反對薩達姆而離開伊拉克,而且與美國關系密切,顯然不完全符合卜拉希米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