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袤的內蒙古大草原,有顆璀璨的塞外明珠──包頭。包頭是蒙語“包克圖”的諧音,意為“有鹿的地方”,故有“鹿城”之稱。包頭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北靠蒙古國,南臨黃河,東西接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陰山山脈橫貫中部。北朝民歌曾這樣贊頌包頭這塊水草豐美的地方:“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包頭自然資源豐富,稀土的工業儲量占世界的75%以上、全國的90%以上,被譽為“稀土之都”,境內及周邊地區的煤炭儲量達2300億噸,還有鐵、金、銅等50多種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黃河流經包頭境內214公里,年平均流量260億立方米。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今天的包頭已經是綠樹成蔭、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市,是我國最大的稀土工業基地和著名的鋼鐵、機械工業基地,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工業城市和少數民族地區最大的工業城市之一。
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給予了包頭前所未有的雙重機遇,包頭市市長蘇青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強調,包頭必須抓住這次歷史機遇,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我國中西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新思路啟動包頭新一輪經濟大跨越
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的定位和明確的發展目標。1999年1月,江澤民同志視察包頭時題詞;“團結奮斗,發揮優勢,把包頭建成我國中西部地區一個經濟強市”,為包頭明確指出了奮斗的方向。回顧過去,包頭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蘇青市長向記者介紹說,包頭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在“九五”時期,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包頭各種深層次矛盾逐步暴露,經濟發展不夠快,在1999─2001年3年間,GDP增幅在8─10%之間。經過對市情的深入分析,我們認識到,包頭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中西部經濟強市的差距,主要是經濟總量和總量擴張的差距。要實現建設經濟強市的目標,必須在做大總量上做文章。
包頭市根據自身的經濟特征和資源稟賦,堅持以大企業、大項目、大產業為核心,大力發展鋼鐵、有色、機械、電力等極具包頭地區特色和競爭優勢的傳統產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創造了一個“包頭速度”和“包頭現象”,為建設經濟強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3年,包頭市主要指標在全國269個地級以上城市的排名比2001年明顯前移,GDP排70位,前移了52位;財政收入排75位,前移了23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60位,前移了38位。
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區域、城鄉、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全市9個旗縣區和稀土高新區財政收入超億元的達7個,固陽縣、達茂旗兩個最貧困旗縣雙雙進入全國提升速度最快的百縣(市)行列。農村牧區工業化和產業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奶牛養殖業迅速發展,奶牛頭數從2001年底的1.8萬頭發展到目前的25萬頭,農牧民通過奶牛養殖及相關產業人均年直接增收500多元。人居環境質量和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實現了經濟與社會和人的協調發展。連續3次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連續5次獲得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
實踐證明,包頭跨越式發展戰略定位準確,正當其時,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新的工作思路啟動了包頭新一輪經濟大跨越,包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各項經濟指標均取得突破性進展,經濟開始步入新一輪景氣周期的上升通道。
新舉措打造區城經濟發展新高地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布局中,“南貴昆經濟區”重點是向南開放,“西隴海蘭經濟帶”重點是向西開放,向北開放的最佳格局定位在哪呢?蘇青市長指出非內蒙古自治區莫屬。內蒙古自治區橫跨“三北”,接壤蒙古、俄羅斯,有18個邊境口岸。經過多年建設,形成了通往俄羅斯、蒙古的國際大通道,形成了“呼包鄂三角區”為代表的能源、冶金機械、化工、農畜產品加工和稀土等具有一定規模和優勢的產業基礎,形成了具有一定集中度的城市群落,初步具備了成為國家向北開放前沿陣地的條件。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3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是我國資源、能源富集區,稀土、煤炭、天然氣的儲量領先國內,聞名世界。近年來,3市經濟均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發展態勢,2003年3市GDP占內蒙古自治區的54%,財政收入占4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61%,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的龍頭和特色經濟區域,這一區域堪稱中國北方的“金三角”。
蘇青市長認為,包頭作為我國最大的稀土工業基地和著名的鋼鐵、機械工業基地,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工業城市,在西部大開發中,應挺立潮頭,率先發展,與兄弟城市并肩攜手,協調共進,打造內蒙古的“經濟高地”,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包頭精心謀劃了建設經濟強市的發展大計,即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努力克服體制性障礙和結構性矛盾,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產業化進程,推動全市國民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爭取早日實現建設經濟強市的宏偉目標,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量級火車頭。
工業是包頭經濟的主體,占全市經濟總量的50%以上。蘇青市長說,在工業發展中,包頭市正在實施3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抓好項目工作,在進一步做大經濟總量上實現新突破。全力支持包鋼冷軋薄板等60多個投資億元以上在建重點項目的實施,迅速擴張全市經濟總量。二是進一步做大優勢產業、企業集團,凸顯地區優勢。支持企業通過聯合、購并等方式進行資產重組,盤活企業存量資產,進一步做大做強。全力構筑和打造在國際、國內極具核心競爭力的稀土、鋁業、銅業、鋼鐵、電力、重汽、乳業、羊絨等產業集群,拉伸產業鏈條,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三是遵循循環經濟規律,實現可持續發展。把發展傳統產業與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起來,按照循環經濟的原理,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各類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新理念引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新提高
蘇青市長對記者說:“如果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很快,而老百姓得不到實惠,那么這個地區的發展不是真正的發展,要讓老百姓切實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言必信,行必果。市政府把大部分新增財力用于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2003年為14.7萬人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11.7億元;支持企業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增加職工工資,為企業12.5萬名退休職工補發書報費和風沙補貼;低保標準由156元提高到186元,享受低保人口達到8萬多人;失業保險金標準由218元提高到264元;投入財政資金近億元,幫助3.8萬人實現了就業、再就業。大力開展扶貧攻堅,實施千村扶貧開發工程,改善了1.6萬極端貧困人口和4.1萬低收入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在國家要求降低農業稅稅率3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對全市剩余的農業稅實行了財政全額代繳,農民種地不要交1分錢農業稅,直接減輕農民負擔近80%。
包頭市的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了實惠,去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出全國平均水平744元,成為自治區惟一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盟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也超出全國平均水平813元。隨著經濟發展,包頭實施了道路、供水、供熱、供氣、環保、綠化、亮化等一大批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市容市貌發生巨大變化,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明顯增強,人居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提高,全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3.5%,榮獲聯合國人居獎,3次被評為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城鎮居民和農牧民人均住房面積在西部地區達到領先水平。
漫步包頭,清風拂面,綠樹成蔭,高樓錯落有致,公園、廣場、生態園、植物園、風景林與水庫、人工湖等水景布局交相輝映,為城市增添了生機和嫵媚,包頭已經從昔日的鋼鐵城、工業城變為文明城、花園城。“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蘇青市長在談話中始終充滿了“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情懷。我們有理由相信,明天的包頭,城市更美麗,經濟更發達,人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