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從1895年誕生之后,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一直處于紀錄片的雛形期。1910年,偉大的托爾斯泰開口說話了,他說:“電影應該紀錄各種不同狀態的俄國現實,必須用電影來反映俄國真實的生活,而不是尋求最虛構的題材。”這里的“俄國”可以放大為“人類”,或者“世界”。托爾斯泰肯定了電影潛藏的巨大的社會功能,同時也肯定了電影的紀實本能。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紀錄片的定義一直不曾明確,甚至還有巨大分歧,比如,《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就曾這樣描述:“紀錄片:以教育和娛樂為目的的描述和闡釋事實材料的影片。”而中國《電影藝術詞典》則如此明確指出:“紀錄片,電影的四大類別之一。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不經過虛構,從現實生活本身形象中選取典型,提煉主題,直接反映生活。”
1916年,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問世,它被共認為第一部完整意義的紀錄片。影片采用了“真實再現”的手法,打破了盧米埃爾呆板、僵化的“活動照片”式的影片。這部電影所體現的美學取向、拍攝手法和技巧,都對紀錄片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隨后的近100年,紀錄片在不同文化和意識形態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他們雖然各執一詞,但卻都毫無保留地肯定了真實的嚴肅性。時至今日,紀錄片已經在美學趣味上分野為無數更為復雜的流派,而越來越多的紀錄片也正在通過電視屏幕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時代。
進入21世紀,紀錄片在電影藝術領域的地位正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認真打量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似乎是剛剛才發現了它的無窮魅力。卓而不群的紀錄電影在越來越多的觀眾心目中引起巨大共鳴,今年的戛納電影節把金棕櫚授予了美國紀錄片[華氏911],正是這種傾向的具體表現之一。與此同時,對于紀錄片的“客觀性”也出現了諸多爭論,就[華氏911]而言,這種充滿“戲劇性”或者說“設計感”的,具有更多主觀傾向的紀錄片究竟還是不是純粹的紀錄片?事實上,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有這樣的疑問,甚至質疑。其實對于這個貌似巨大的困擾,早在上個世紀的20年代,電影眼睛派的代表人物維爾托夫就已經基本為我們解決了,他認為,紀錄片作者(工作者)最基本的課題就是抓住現實的片段,將其有意義地結合起來。這也就是格里爾遜所說的,“創造性地處理現實。”
紀錄片作者擁有和其他任何藝術家一樣的平等權利,也就是選擇言說的內容和言說的方式的權利,而這種選擇,無論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無論他承不承認,都是他觀點的表現。絲毫沒有任何觀點的紀錄片,其實是不存在的。
20世紀的主要紀錄片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