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峰168小時]Touching The Void
導演:凱文·麥克唐納Kevin·Macdonald
國別:英國 2003
片長:102分鐘
推薦指數:★★★★★
1985年,兩名英國登山者西蒙和喬,準備征服高達二萬八百英尺的秘魯安第斯山Siula Grande峰。在攀登到一萬九千英尺時,意外發生了,喬不慎跌下一個陡坡,摔斷了右腿。他下面是萬丈深淵,而向上又無法攀爬,同伴西蒙只好用救生繩緊緊拉住他,并在暴風雪中隨其一起下降。但在下降至三千英尺時,由于繩索不夠長,喬被懸掛在陡壁上,他動彈不得,又不能通知西蒙。繩子漸漸不堪重負,兩人隨時都有同時跌下山谷的危險,西蒙覺得懸在下面的喬毫無動靜,估計伙伴兇多吉少,只好割斷繩索,自己爬出陡壁,回到營地。喬被西蒙割繩放棄后,隨即跌進深淵,本已經萬念俱灰,卻憑借著驚人的生存意志,拖著斷腿爬出了深淵,并連續在雪地上爬了三天,才趕在西蒙離開前到達了臨時營地,從而獲救。
事后,很多人批評放棄同伴的西蒙,但喬卻始終為其辯護,因為他知道,在那種情況下,任何人都會做出那樣的選擇。
紀錄影片[冰峰168小時]就是以對歷史真實再現的形式,細致表現了這次冰峰遇險事件,影片在英國放映后獲得如潮好評,甚至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部有關登山運動的[受難],因為在這里“真實的主角在七天內的苦難及堅毅表現,看來可與[受難]中的耶穌相提并論,而且由于真實感更強,它甚至勝過了影片[受難]。”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雖然夸張但并無不妥,這個攀山界的傳奇,確實成全了一部對人性進行深入剖析的精彩影片。
導演凱文·麥克唐納是紀實片名家,他3年前的作品[9月的某一天]就已經奪得過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這次他采用“真實再現”的方式,回顧登山史上一次著名的遇險,除了表現了驚心動魄的自然場景,對兩個當事人真實心理的捕捉也相當準確,這很難得。在紀錄片領域,“真實再現”并非創新,早在80多年前,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在拍攝那部著名的[北方的納努克](1922年)時,就已經采用了這種拍攝手法。但[冰峰]要“再現”的內容卻遠比[北方的納努克]要復雜和困難的多,因為,凱文·麥克唐納不但要再現兇險的雪峰和雪難,要再現那令人心驚膽跳的冰壁懸崖上的生死搏斗,更重要的,他必須忠實于這個事件的核心——人性的掙扎,還有當事人喬面對死亡時內心巨烈的波動和丟棄同伴的西蒙的復雜的內心活動。
也正是因為這些,那位影評人才會用[受難]來對比這部不朽的紀錄片。
在幾年前的好萊塢動作大片[終極天險]中,有一個極其類似的情節,就是在緊要關頭,割斷繩索。但好萊塢大片里宣揚的往往是一種善意的自我犧牲,在現實中,人類尊重生命的方式要殘酷得多。從這個角度看,[冰峰168小時]確實稱得上是一部“冰峰上的希臘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