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演:杜琪峰
編劇:陳慶嘉、葉天成
演員:任賢齊、陳慧琳
張家輝、林雪、尤勇
特別客串:任達華、邵美琪
類別:警匪/動作
片長:100分鐘
出品:寰亞電影有限公司
攝制:銀河映像(香港)有限公司
上映:2004年6月10日
故事
欲搶劫運超車的悍匪元帶領同伙在街上與警方開火,電視攝制隊不但拍下警隊被元等人重創場面,更拍下一警員向元跪地求饒的畫面并播出,立即令全港市民嘩然,警方威信頓時蕩然無存。為了重整士氣,全港三萬名警察誓要捉拿重犯元等人歸案。上級委任副指揮官Rebecca作全程指揮,Rebecca打算將整個行動現場直播,利用傳媒一洗警隊頹風。市民全都屏聲靜氣,觀看這場電視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件”。另一邊,重案組督察恒一路追蹤元至一幢大廈,此時飛虎隊也將大廈團團包圍。元在大廈內挾持一單元住戶為人質,混亂中更引出另一伙藏匿在大廈內的來港執行任務的殺手春。元與春相遇并結下兄弟情誼,開始共同抗警,令警方行動連連受挫。但Rebecca卻將片段抽起,報喜不報憂。由此元開始與警方玩起斗智游戲,將手機拍下的警方慘敗照片通過網絡發送至傳媒,令警方大為尷尬,Rebecca被逼將先前的片段完整播放。Rebecca力勸元投降,但兩幫歹徒聯手抗警。混亂間,恒成功救走人質,但元亦炸電梯逃跑。Rebecca憑借被擊斃匪徒的手機找到元,卻被元挾持至一輛小巴直奔春計劃的殺人地點替春完成殺手任務,卻被尾隨而來的恒當街擊斃。第二天,電視新聞報道春在搶劫運鈔車的時候被警方當場擊斃……
評論
看老杜的[大事件],很容易讓人想起“銀河映像”當年那部極經典的[非常突然],同樣是警匪火并,但味道卻陡然變了。[非常突然]里那幾個警察,一個任達華,一個劉青云,對立中有統一,屬于審美互補(類似情況還比如[野獸刑警]里的黃秋生和王敏德)。相比之下,這回的警察就有點欠扁,陳慧琳、張家輝非但無法完成一個互補,反而全是一根筋,陳慧琳反復強調“這是一場SHOW”,張家輝就怎么打都不死,整個一鐵甲威龍。如果深究動機,這兩個警察“敬業”的背后,個人目的也很明確。據說,從前劇本的結尾匪徒任賢齊曾與警官陳慧琳有死前一吻,后被杜琪峰修改,現在看起來,這樣的一個改動,于情于理都是明智之舉。否則將不但肉麻,而且不合邏輯。
整個故事,是因為質疑警察而起,整部電影,最終卻沒有真正解決這個質疑。
的確,這一回警察被塑造得這樣性情古怪、血肉單薄,是個躲不過去的大奇怪。那么,這回的劇本是否在人格造型上明顯偏重塑造匪徒呢?我們來考察一番:任賢齊早年拍過幾個造型很酷的MV,那股匪氣被老杜捕捉到了,在這片子里調動的也不錯,除了實在那口蹩腳的普通話,基本上算是成功。看來,在老杜調教下,領會了“真正的捍匪開槍是不眨眼睛的”這個道理之后,任賢齊對“匪”的理解也隨之深入了不少。但是說實話,還欠修煉,殺氣依然不足,甚至可能還不如那幾個大塊頭的同伙看起來猛。另一個捍匪是尤勇,此人剽悍是剽悍,可惜怎么看都不像殺手,眼睛里的殺氣恐怕還不如任賢齊富裕,倒是很像轉業軍人來港出差,整個人從里到外都散得很。演員里表現最好的還是林雪,眼神、表情、小動作都相當生活化,當然這樣插科打諢的角色,也確實比較討好。
這樣看,這[大事件]似乎也并無稀奇,幾個角色先天就稍顯扁平,演員在表演上又拿捏的并不完全到位,我們為什么還要看?確實,一部電影劇本已經有了漏洞,演員又不夠飽滿,成也敗了一半,杜琪峰的壓力應該是很大的。但老杜求新、求變的創作思路依然非常令人欽佩,對影片整體的控制(包括演員)也比較有效,而且致關重要的一點,節奏掌握的很好,相當緊湊,音樂也棒,所以,整部電影雖然藝術性不足,但還是很有娛樂性,很過癮的。
首先,我們得承認這是一個很有創意的劇本(否則好萊塢也不會那么著急把改編權買去):悍匪和警察在大街上槍戰,一個警員舉手投降,媒體曝光,群眾嘩然。警方為了挽回局面,決定以牙還牙,要把緝捕匪徒的全過程現場直播。很快,警察把這幫匪徒包圍在一棟大樓里,媒體蜂擁而至,好戲開場。更巧的是,在警方搜索這幫悍匪的過程中,驚動了藏匿在同一棟樓里的兩個殺手,陰差陽錯,他們竟然和那幾個悍匪不期而遇……這里有多組復雜的矛盾,警察和劫匪,警察和殺手,警察和媒體,警察和警察、劫匪和殺手,劫匪、殺手和人質……這次突發事件,可謂
矛盾重重,且互為因果、不可調和,特別是強調了媒體的參與性,也就是說警方和匪徒都在受到現場直播的影響,這里就產生了一個很有趣的互動。比如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警方為了向公眾炫耀戰績,在電視上播放了機動部隊將匪徒逼入一戶住宅的鏡頭,匪徒在看到這段明顯具有傾向性的錄像后,馬上通過互聯網發布了通過手機拍攝的警察被炸場面。這樣的設計,使影片擁有了一個現代化的包裝。奧利弗·斯通早年那部驚天動地的[天生殺人狂]也有類似互動(好萊塢大片里常有這樣的情節,典型的還比如[生死時速]、[現場直播]等),現場直播的介入,直接影響了事態的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覺察到,在[大事件]里,杜琪峰不僅反映了媒體對警方(政府行為)的監督,同時也似乎有意在齟齬媒體,因為它們在整個突發事件的發展過程中,更多的充當的是一個被利用的角色。
拋開一部電影的成敗不談,這可能才是杜琪峰所謂“大事件”背后的大事。
最后,我們必須說說那個此前被大肆炒作的開篇長鏡頭,畢竟在港產的警匪片中使用如此漫長的長鏡頭(8分鐘)太不常見,這恐怕也是杜琪峰想通過[大事件]完成的重大技術(美學)嘗試之一。香港街巷狹長,充其量比較適合像德·帕爾馬[蛇眼]那樣跟拍的長鏡頭,此前,大家都認為[大事件]的長鏡頭會采用類似的處理方式,沒想到杜琪峰要求的是一個更為立體的造型,這大大增加了這個鏡頭的設計和操作難度。因此,最終我們看到的這個長鏡頭,似乎并非無懈可擊。但是,我們應該理解老杜選擇這個跌宕起伏的長鏡頭的真實用意,它首先是強調了現場感。其次,它在一開始就造成了一個全能的旁觀視角,這和這部電影整體的追求是吻合的。因此,即使是有再大的瑕疵,我們還是要為老杜這個“膽大包天”的鏡頭創意起立鼓掌——任何對香港電影成長有價值的探索,我們都應該感謝,并且鼓勵。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新,那就是老杜追求的準紀實風格,這也是[大事件]比較突出的特色之一,紀實的最大優勢,是它能夠緊緊地把握住觀眾,讓你不分心,讓你更投入。它很可能還呼應了某種(商業片)潮流,類似好萊塢電影也有不少,其中最新銳的比如去年的[電話亭]。
總之,這是[大事件],好看、過癮,可能就已經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