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江蘇省沛縣中學新校區建設的逐步竣工,一所現代化的新型高中就要展現在世人的面前,過去的幾年,沛縣中學在校長吳德蘇的帶領下,通過不懈的努力,使得學校面貌一新。
沛縣中學源自愛國人士李昭軒于1923年發起創立的沛縣初級中學。 1956年,學校增設高中部,1980年被江蘇省定為首批重點中學,1991年沛縣中學分離初中,更名為江蘇省沛縣中學。沛縣中學的師生一面研究科學文化知識,一面心系國家的前途命運。這里成了中共沛縣地下縣委的誕生地,成了沛縣革命活動的中心,造就了一批批革命與建設人才。沛中校友,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韋國清、原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郭影秋、原外交部駐外大使葛步海、原遼寧省副省長王光中、原河南省副省長張洪華、原上海市委秘書長張世珠等,都在沛縣中學的辦學史上留下了閃光的足跡。
近年來,沛縣中學立足于“高標準、高質量、示范性、有特色”的辦學總目標,實施“學校創名校、教師做名師、學生考名牌”的“三名”工程,取得了長足發展,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高考本科上線人數已連續9年在徐州市26所重點中學中名列第一。2001年高考本科上線873人,2002年高考本科上線1003人,2003年高考本科上線1126人。沛縣中學還多次受到江蘇省和徐州市的嘉獎,1993年被評為“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1994年被評為“江蘇省衛生先進單位”、“徐州市文明單位”,1995年至2001年連續三次獲“江蘇省文明單位”的光榮稱號,2002年又被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學員早期培訓基地先進單位”。沛中師生用智慧和汗水打造出的“沛中”品牌,閃耀出奪目的光彩。
教育事業是未來的事業,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沛中必須切實加快改革與發展,擴大辦學規模,使更多的人在沛中接受更好的教育。沛縣中學校長吳德蘇審時度勢,制定出興建沛中新校,把沛中做大做強的宏偉目標。沛中新校按照國家級示范高中評估驗收的標準建造,由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規模為30軌制90個高中教學班,需建設資金上億元!沛中人在困難面前表現出來的是理智和堅強。2002年8月,一期工程交付使用,建筑面積32000平方米,包括教學樓一棟,可容納32個高中教學班,學生公寓4棟,可容納2300多名學生住宿,學生食堂一棟,可容納5000多名學生同時就餐,同時還配套設有教工浴室、學生浴室、開水房、教工之家等。2002年11月18日,二期工程勝利竣工,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至此,可容納6000多名學生正常上課的教室、食堂、宿舍等配套設施已基本完成。2003年全校90個班級喜遷新校上課。如今一座氣勢恢宏的現代化示范高中已初具規模。沛中的校園建設,始終體現著沛中人的辦學理念:以優美的物態空間營造育人氛圍。這里的一墻一壁、一字一畫,無不從時間和空間上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學生置身其間,時刻會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啟迪、美的激勵。這對學生的優良品質以及廣泛興趣的培養,起著積極的潤化作用。不斷向高層次、高標準邁進的校園建設,為沛中教育事業的興旺發達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和核心是人的現代化。沛縣中學以“人本思想”為核心,以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為宗旨,以情感原則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把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放在管理的首位,改善激勵機制和領導方式,提高管理效益,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尊重人、發展人、塑造人,從而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辦學路子。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以師德建設為根本,以推進學校發展為主線,樹立正氣,凝聚人心,開創學校團結、穩定、發展的新局面。以錘煉教師業務能力為重點,以加強培訓為依托,實施“名師工程”、“青藍工程”,大力倡導教師大練基本功,參加多渠道培訓,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堅持名教師、學科優秀教師帶頭上好示范課,提倡優秀骨干教師上研討課,要求青年教師上匯報課,通過觀摩教學提高執教水平。一批批青年教師在市、縣評優課中脫穎而出,全校專任教師中,高中級職稱教師占60%以上,98%以上的教師學歷達標,教師中人才濟濟,其中有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學能手125人。在省市縣各級評優課中,獲獎的教師達210人次。在此基礎上,學校又提出“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工作思路,積極倡導教師從事科研工作,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學校成立以校長和教研室主任、教研組長為主體的教學研究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整體規劃學校的教科研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根據不同學科分別負責相關方面的研究。為了調動廣大教師教科研工作的積極性,保證教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學校出臺了一系列的激勵措施,在平時工作中做到目標明確,措施得力,效果明顯,每項工作的開展做到有布置、有檢查、有評比、有總結,促使任課教師快出成果、多出成果。近年來,學校在科研意識、課題立項以及付諸實施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突破。學校現有國家級研究課題兩項,省級“十五”規劃教科研課題兩項,市級課題多項。為真正把教科研落到實處,學校加強教學研究活動,堅持集體備課“三定制”和每周開課公示制,對教師切磋教學技藝、提高教學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不少教師以高超的教學藝術、獨特的教學方法及突出的教科研成果成為“專家型”、“科研型”名師,享譽蘇北大地。
教育底蘊、教學品位是教學的第一要素。為使學生的智慧得以彰顯,主體性得以張揚,學校在教學中堅持了“兩個結合”:傳播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結合,樹立現代教學理念,把過去的以“教”為主變為以“學”為主,把過去的重知識傳授,變為重能力培養;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提倡教師們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中心環節,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采用“愉快教學法”、“單元整體教學法”等教學方法,把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強化思維推斷能力,增強創新與實踐能力,在課堂上努力達到“和諧、互動、高效、創新”的目標,師生間實現認知的互承、情感的互融、意志的互助、行為的互促。同時,學校廣泛開辟第二課堂,組成各種興趣小組,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如:開展社會調查、聯歡周、藝術節、學術講座、專家報告會、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寓教于樂,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文明素質教育。學校關注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開發了活動課程、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課程,給學生以實踐的機會,為學生各種能力和才干的發揮提供了舞臺。既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審美情趣,又開發了他們的智力,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勞動習慣,逐步把他們培養成為會做人、會合作、會發展、會生存的高素質人才。近兩年來學校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等競賽中獲全國、省、市一、二等獎200余人次;學生的書法、繪畫作品曾多次在全國、省級大賽中獲獎;校運動隊在各級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獲市、縣團體總分第一名達數十次,并為省隊、國家隊輸送了多名優秀運動員。
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乘著十六大的東風,更為了順應高中段教育的發展要求,校長吳德蘇確立了“兩三年內把沛縣中學建成國家級示范高中”,近年內通過三星級高中驗收并向“四星”、“五星”級高中邁進的奮斗目標。這枝歷經80年風雨的杏壇奇葩,必將綻放出前所未有的輝煌!
相關鏈接:吳德蘇,男,1978年畢業于徐州師范學院,高級政工師,中學高級教師。歷任中共沛縣縣委辦公室副主任、沛縣計生局局長,2000年起任沛縣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1998年被徐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范”等稱號。在相關媒體發表著作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