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吉林省吉林市的工業經濟在全省的工業經濟運轉中,可謂舉足輕重,經歷近幾年的發展,吉林市的工業經濟越出低谷,呈現出跨越式發展的強勁態勢。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吉林市主管工業的副市長肖萬民同志。
吉林市的工業經濟發展可謂風云激蕩,花開花笑。作為一個老工業基地,吉林市如今已成為一個東北人引以自豪的新型工業城市。
一、 重振雄風 ,緣于龍頭舞動
說起吉林市的工業經濟發展態勢,不能不提吉林市委、市政府所做的積極的有益的探索。
(一)政府抉擇,扭轉全市經濟窘境。吉林市是建國以來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座新型工業城市。早在“一五”期間,國家就在這里投資興建了眾多以化工為主導的染料廠、石化廠等大企業,為吉林市工業經濟注入了活力,為吉林省增強了地方經濟實力。曾幾何時,大企業主宰著城市的經濟命脈,就當時的吉林化學工業公司來說,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全公司10萬職工實現利稅10億元,上繳全省財政的數額占全省貢獻率的1/4。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已經運行三、四十年的設備已進入更新期,設備老化、產品老化、企業生產效率低下,存量資產閑置,效益下滑,眾多的問題擺在了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面前。
如何盤活這些國有企業的有效資產,使之發揮更大的效益,成為諸多改革者一道難解的題,在多年的實踐中,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者看出了企業潛在的能量。他們堅信,只要把這部分存量資產“盤活”,定會為全市經濟騰飛起到關鍵的作用。
(二)解放思想,確立城市價值觀念。吉林市是一個老工業城市。在“一五”期間,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思想觀念主導下,奠定了吉林市基礎工業城市地位,形成一種重工業偏重型的工業格局,但在改革開放以后,這種單一型的重工業為主的經濟格局已逐步形成了一種發展障礙。
直至10幾年后經歷“放權讓利”等諸多改革階段以后,吉林市委、市政府一班人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工業與城市產生一種“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新一屆的領導班子確立全方位深層次的工業振興開放觀念,抓住重點企業實施重點突破。
從城市發展的視角認識,吉林市作為一個欠發達城市,表現的是一種結構先天單一、后天又無力快速崛起的窘境,這一系列矛盾就象一條條繩索一樣束縛著工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吉林市委、市政府作為引導全市經濟走向興盛的最高領導機關,近年來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伸出一雙扶持經濟發展強有力的“手”,為全市工業經濟振興作出了許多積極有益的貢獻。不論是曾擔任過吉化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的現任市委書記宋忠民,還是市長剛占標,主管工業的副市長肖萬民,可謂對工業經濟無一不是行家。他們以一種戰略家的眼光審時度勢,把城市視為一個經濟概念,確立城市要投資的價值觀念,從城市發展謀劃工業,從資產層面運作企業,從投資角度謀劃工業,這個極具理性而又不乏“設計”色彩的工業觀已成為吉林市推進工業逐步走向成熟的理論思想基礎,為全市的經濟騰飛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二、 果斷抉擇,歸于措施帶動
1998年以來,全市為破解資金瓶頸,市委、市政府把解決投資問題的重點放在了與國際跨國公司、國內大企業集團的合資合作上,通過招商來解決老企業重組和新項目上馬的資金問題。吉林明城鋼鐵總廠曾是一家負債高達3.8億元的停產企業。2001年4月,市政府通過招商引資,促成了這家企業與唐山建龍鋼鐵公司進行資產重組,并組建了吉林市建龍鋼鐵公司。新企業成立后,建龍集團投資7.5億元,對原有設備進行了改造,很快形成年產100萬噸熱軋帶鋼生產線及配套項目;吉諾爾電器集團公司逐步跌入低谷,2001年1月正式破產以后,經市政府一班人多方運作,于2002年9月正式與廣東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簽定并購協議。并購后,吉林科龍公司當年恢復年產20萬臺冰箱的能力,二期改造后產量能增加至50萬臺。
按照“盤活存量必須放大存量”的思路,吉原鋼管公司、吉林鋼鐵公司、吉林水泵集團、吉林西關電廠等10家老大難企業相繼啟動。在與大企業、名企業的合作上,吉林市接連實施“先租后破再售”、“先租后售”、“先破后售”、“直接出售”的方式和程序之后,曾被認為一盤“亂棋”的工業經濟開始全盤活起來了。
但僅僅解決存量不足還不足以支撐整個經濟跨越。對于這一點,市委、市政府的思路比任何時候都清晰:全市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這個既定目標,根本途徑是實施重點項目建設,特別是抓好一批機制新、起點高、市場化運作的大項目,這是跨越式發展的牛鼻子。在重點項目建設上,以招商引資為重要手段,不斷構造資金支持平臺。總投資為29億元的燃料乙醇大型項目,是國家“十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從2001年9月開工建設到現在已完成投資近13億元。中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在去年8月份甩掉連續66個月虧損的“帽子”,當月實現利潤2600萬元。在市委、市政府的協調和中油集團的支持下,吉林石化現在已經全面啟動了5年的“滾動發展”計劃,按照這個計劃,再過3年到5年,吉林石化的煉油和乙烯規模將分別達到600萬噸/年和100萬噸/年。屆時,吉林石化將成為中油集團最大的化工基地。“十五”百項重點工程在吉林市目前已竣工投產50項,累計完成投資120億元,新增銷售收入100億元。已經開工和準備開工的項目47項,總投資332億元,這些項目的建成,將極大地拉動吉林市工業的發展,成為老工業基地的新希望。
三、 良性效應,成于能力打造
經過努力,目前,吉林市的工業經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業績:全年工業經濟的速度、效益和投資都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步入發展的快車道。體現為“三個增長,兩個下降”。
“三個增長”即:一是速度高速增長。全年工業銷售收入和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等經濟指標均較去年同期有高的增長;二是效益大幅增長。全年扭虧增盈15億元,結束了自1997年以來連續6年虧損的不利局面;三是用電量快速增長。全年用電量達到75億度,占全省用電量的三分之一。
“兩個下降”即:一是虧損面由2000年的35%下降至現在的29%;二是應收賬款和產成品資金占用下降6.7個百分點。
回顧全市工業經濟的發展,總的講是堅持開放性思維,市場化方式運作,深化體制創新和產業創新,實現了大招商、大投資和大重組。
(一)轉變觀念,壯大支柱產業。幾年來,吉林市委、市政府確立了“四四二”產業格局,把石化、汽車、冶金、農產品加工逐步確立了全市支柱產業。一方面,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方式。政府主導型經濟在吉林市是一大特色。以市長剛占彪、副市長肖萬民為首的市政府一班人,眼光向外,足跡踏遍了廣東、浙江、上海、福建等地,龐大的招商引資隊伍和誠懇的行為令對方贊嘆不已。掀起了新一輪的親商、引商、重商、富商的招商引資高潮。
(二)走近大集團、靠近大集團,搭建發展的梯子。每年政府一班人主動登門拜訪中石油,爭取新項目;每兩個月與一汽高層人員會面,研究全市汽車工業發展問題。如今,冀東水泥兼并松江水泥、廣東科龍并購吉諾爾、唐山建龍集團并購磐石明城鋼廠等一批以國內知名的大企業參與投資重組的新企業不斷生成和發展,對全市經濟建設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另外,他們還把眼睛瞄向外企。如世界五百強之一的荷蘭飛利浦半導體公司與吉林微電子有限公司合資合作協議于2003年11月25日正式簽約,使全市工業體系的改革和發展再添亮色,奏響全市企業融入國際大市場的序曲。
如今,對于正處在蓄勢育能的吉林工業經濟,他的發展態勢已逐漸引起國人的關注,一大批企業重現生機和活力。吉林市,這個東北重要的老工業基地而今正在書寫著富于活力與激情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