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題≠精神病
心理問題與精神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每個人都會有消極情緒的產生,如能采取適當的方法予以解決,就能順利健康地發展;若不能及時加以正確處理,則會產生持續的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心理障礙。相當一部分人所說的精神病嚴格地來講是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癥、躁郁癥等,它與一般的心理問題和輕度心理障礙有很大區別。
心理學≠窺見內心
許多來訪者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動,認為只要簡單說幾句,咨詢者就應該能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詢者水平不高。其實心理治療師只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來訪者提供的一定信息進行討論和分析,并進行咨詢與治療。因此,來訪者需詳盡地提供有關情況,才能幫助醫患雙方共同找到問題的癥結并進行恰當的治療。
心理咨詢≠無所不能
許多來訪者將心理咨詢神化,似乎咨詢者無所不能,希求就診一兩次,就達到“豁然開朗”的心境。實際上,心理咨詢是一個連續的、艱難的改變過程。心理問題常與來訪者的個性及生活經歷有關,就像一座冰山,積封已久,沒有強烈的求助、改變的動機,沒有恒久的決心與之抗衡,是難以冰消雪融的,所以來訪者需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心理醫生≠救世主
一些來訪者把心理醫生當作“救世主”,將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丟給醫生,而自己無須思考、無須努力、無須承擔責任。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是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產物,心理醫生只能起到分析、引導、啟發、支持、促進來訪者改變和人格成長的作用,他無權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愿望強加給來訪者,更不能替來訪者去改變或作決定。來訪者需認識到,“救世主”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只有改變自己、戰勝自己,最終才能超越自我,達到理想目標。
心理咨詢≠思想工作
來訪者中還認為心理咨詢無非是講些道理,因而忽視或未意識到心理問題是需要治療的。心理咨詢作為醫學中的一門學科,有著嚴謹的理論基礎和診療程序,它與思想工作是有本質區別的。另外,某些心理障礙同時具有神經生化改變的基礎,需要結合藥物治療,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哪些人需要心理咨詢
懷疑自我價值,找不準生活位置的人。
無法應對社會交際,在人群中總感到不自在的人。
無法自如地與異性交往,情感表達有障礙的人。
失戀后便覺得生不如死,難以自拔的人。
對工作條件總是不滿意,對環境變化難以適應的人。
凡事都往悲觀處想,精神長期抑郁的人。
對親友的去世總也想不開放不下的人。
與同事有隔閡卻不會溝通的人。
對自己的性別角色不認同的人。
對事業與生活有過高奢望并為之終日煩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