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是存在于食物中的一類有機化合物。它們多數不能在人體內合成,個別維生素即使在人體內能夠合成,其量也很少,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因此人體每天都要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維生素。維生素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
脂溶性維生素在食物中常與脂類共存。其吸收也與脂類的吸收密切相關。吸收后的脂溶性維生素可以在人體內、尤其在肝臟內儲存,排泄緩慢。因此,脂溶性維生素只有在長期供應不足時,才會出現缺乏病。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和維生素K。現分別介紹如下:
一、維生素A
維生素A對于人體正常生長及視網膜感光物質(視色素)的形成均是必不可少的。缺乏維生素A可使人眼不能適應黑暗,甚至造成夜盲癥,還可影響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人體能夠直接從牛奶、雞蛋、肝等來源于動物的食物中獲得維生素A。另外,人體也能通過攝取黃綠色植物(如玉米、胡蘿卜)中的維生素A原,而獲取維生素A。
二、維生素D
維生素D的功能是調節鈣和磷的吸收、調節新陳代謝。人體能從蛋類、魚、黃油和牛奶等食物中獲得維生素D。但人體內大量的維生素D是通過日光照射,由皮膚微血管中的7—脫氫膽固醇轉化而來的。維生素D缺乏時,兒童易患佝僂病,成人、孕婦、乳母及老人更易發生骨軟化、骨質疏松等癥狀。
三、維生素E
維生素E具有抗衰老、防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還影響人的生殖功能。由于維生素E廣泛存在于動植物(如小麥、植物油等)中。所以,到目前為止人類尚未發現缺乏維生素E的情況和因此而導致的疾病。
四、維生素K
維生素K具有促進凝血的功能。缺乏維生素K時,血液凝固的時間會延長。腸中的細菌能產生足夠數量的維生素K。所以,一般情況下,人體不會缺少維生素K。但是,如果長期服用廣譜抗菌素、或出現腸道梗阻和其他脂肪吸收障礙等疾病時,則可引起人體內維生素K的缺乏。
水溶性維生素在人體內不能貯存。一旦人體內存有濃度過高的水溶性維生素,則可隨尿液排出。因此,人體每天都要從膳食中攝取水溶性維生素,以滿足機體的需要。水溶性維生素一般不出現過多癥。它包括維生素C、復合維生素B(包括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及葉酸等。現主要介紹以下幾種:
一、維生素C
維生素C在人體內的氧化還原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并參與膽固醇的代謝。如果人體缺乏維生素C,可引起壞血病。維生素C廣泛存在于新鮮水果及綠色蔬菜中,尤其是在西紅柿、草莓、橘子等食物中,維生素C的含量最為豐富。
二、維生素B1
維生素B1缺乏可引起末梢神經炎及發生腳氣病(一種代謝病)。維生素B1主要存在于種子外皮及胚芽中,黃豆、酵母、瘦肉等食物中含量也較多。
三、維生素B12與葉酸
人體缺少維生素B12或葉酸時,會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當維生素B12缺乏時,葉酸的利用率會降低,故又會造成葉酸的缺乏。因此維生素B12與葉酸的生理作用是相互影響的。維生素B12主要存在于肝、肉、魚、牛奶中,而葉酸普遍存在于肉類、鮮果及蔬菜中。
綜上所述,各種維生素廣泛存在于食物中,一般不會引起缺乏。因此,人們不能盲目補充維生素。但對于以下人群,應注意補充相應的維生素。
一、有消化系統疾病的人。如患有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結腸炎、腸梗阻及時常腹瀉的病人,應適當補充復合維生素(即含有多種維生素的藥物)。有條件者應定期進行化驗檢查,以便有針對性地補充相應的維生素。
二、對于有偏食的人群,應注意補充維生素。如:對于素食者,應側重于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D等脂溶性維生素;對于不愛吃水果、蔬菜的人應該側重于補充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
三、對于長期應用抗菌素的人應補充維生素K。因為大量的抗菌素進入人體后,可以殺死腸內能產生維生素K的細菌,引起人體內維生素K的缺乏。
四、對于以下人群,應注意補充維生素D。
1.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因為人體內的維生素D無論是來自于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還是來自于食物,都必須經過肝、腎兩臟器的進一步轉化,才能具有活性。因此,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必須適當補充維生素D,必要時可直接補充具有活性的1、25—二羥(音搶)D。
2.嬰幼兒。嬰幼兒缺乏充足的日光紫外線照射,且生長速度快。他們對維生素D的需要量較大,因此須適當補充維生素D。
3.孕婦及乳母。孕婦及乳母對維生素D的需要量較大,因此須適當補充維生素D。
4.老年人。許多老年人缺乏維生素D。這是老年人易患骨質疏松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老年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