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起居室不需要一臺大而全的電腦——它需要什么?
先從iPod說起,這個熱賣了四年之久的小玩意,在蘋果電腦的公司報表里,該是怎么被歸類的?2001年11月,iPod開始發售,剛開始的半年里,蘋果很謹慎地,只是將ipod放在所謂的“外設及其它”類別里。當然,其后的發展我們都知道了,它賣得火熱,等到第二年,10GB的款式出現時,它就和iBook與iMac放在一起,這個類別叫“消費產品”。
叫作消費電子產品也好,又或者,用另一個更常見的名詞,叫作家用電器也行。這是最新的趨勢。
什么是家用電器?五十年前,它是電風扇,是電飯鍋,而后是洗衣機,是冰箱,再之后,是電視,是冷氣機,后來是由索尼的晶體管收音機所引領出來的AV產品,包括家用音響、錄像機等等。
曾有那么一段時間,家用電器廠商是統治地球的恐龍,它們也急速地衰亡了。打敗它們的,正是所謂的IT產業,是家用電腦。家用電腦的殺手锏是大而全,所謂的多媒體,但缺點也由此而來,它需要一個復雜的操作系統。電腦掩人耳目的方法是摩爾定律,讓消費者天真地以為電腦做得不夠好,是因為電腦的運算處理能力還不夠。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升級中,電腦和真正家電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了:
電腦屏幕再大,也比不上背投,電腦的mp3存得再多,也不如隨身聽方便,電腦可以打便宜的網絡電話,卻永遠不能“移動”。不僅如此,功能越多,累贅也越多。更有甚者,這樣一套價格不菲的媒體中心卻不是耐用品,兩三年就需要更新一次!而且這么多年過去,電腦的尺寸分毫未減,動靜卻越來越大,比如蘋果電腦的G5系列居然有9個風扇——永遠不要忽視噪音問題:要在家庭起居室中贏得一席之地,電腦也必須和空調、洗衣機、冰箱一樣把自己的嗓門壓到最低。這些都是電腦進入普通家庭難以跨過的門檻。
電腦行業要跨過這道檻,需要的不是一臺大而全的電腦,而是像iPod這樣的價錢便宜、功能明確的產品。不信么?蘋果公司上個季度的利潤為8年來最高,比去年同期高出3倍。巧的是,iPod的同期銷售額也比去年漲了3倍,高達86萬臺。而Intel上半年也是靠手機芯片的強勁銷售才得以維持盈利。這些從電腦派生出來、或多或少和電腦聯系在一起的家電產品,將會把千萬普通家庭和普通消費者拉進購買個人電腦的行列,它們是電腦未來的拯救者。
這就是電腦應該帶來的新家電概念。這種新家電和電腦之間是一種雙層架構。在架構的中心是作為服務器的電腦本身,它擁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和交換能力,提供幕后服務。在大多數情況下,它不會和用戶直接接觸,它們或許會藏在屋子的某個不起眼的角落里。而在架構的外層,則是無數有著具體功能的小家電產品。它們可以獨立工作,也可以和服務器交流。
其實,傳統的電腦外設,比如打印機,掃描儀,都是電腦家電的一種,只是它們沒法離開電腦而存在,往往讓人們覺得它們是電腦的一部分。只是在iPod、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這些產品出現后,電腦家電的雙層架構才逐漸清晰。在這種架構中,中心的服務器是穩定的,外圍的家電產品是靈活的,服務器保持了相對復雜的開放系統,家電產品提供了簡單的操作方式和明確的功能,里外取得合理的平衡,讓電腦產業保持了高速發展的可能。
未來的電腦家電會是什么樣子呢?
拋棄了大而全目的的電腦服務器外形上肯定會瘦身減重,比如戴爾電腦已經推出了小得可以掛在液晶顯示器后面的主機,或許將來也能如分體空調一樣將自己的另一半藏到書架上柜櫥邊。
靜音也是大勢所趨,蘋果公司的新版G5電腦不是已經選擇了液體冷卻的臺式機箱了么?除此之外,功能上肯定以提供穩定可靠的數據讀寫和傳輸為基本,比如Intel的最新CPU就加強了對硬盤數據損壞的防護和對Wi-Fi的支持。
大量的新家電廠商已經開始開拓以前沒有的家電領域了。比如數家公司都不約而同的推出了將電腦和家庭影院和音響連接起來的無線設備,而索尼和夏普則干脆推出了無線電視。還有公司推出了可以將電話和電腦連接起來的轉接卡,這樣用自己的電話機或者手機就可以打免費的IP電話。
真正的機會就在這里,它肯定是未來家電廠家競爭的主戰場。而眼下,它還有點像一片處女地,誰能發明像iPod這樣的新家電,就能主導家電行業的潮流,成為未來家電行業的擎大旗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