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并未遵循所謂“差半拍”的原則,他們走出去的區位選擇反而呈現出逆流而上的跳躍性。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師
周長輝博士
按照經典的對外投資理論的一般框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需要具備如下三大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企業所擁有的具有獨占性的競爭優勢——即所謂的所有權優勢。
這個優勢可能來源于企業的技術專長,也可能來源于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和管理經驗等。與國內投資和經營相比,企業走出國門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是巨大的。所以,沒有所有權優勢這個必要條件,企業很難走出去: 即使走出去了也會遭到挫折甚至失敗。
第二個條件是內部化。所謂內部化,就是要在各種市場進入模式中進行選擇。
首先,企業要自己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么不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得到己之所欲,非得要進行直接投資?其次,如果決定進行直接投資,那么是采取獨資還是合資形式?是通過購并實現還是獨立地通過綠地新建完成?顯然,內部化是實現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
第三個條件是區位優勢。企業在海外進行直接投資需要選擇一個有利的區位。
從國家和地區的層面看,區位優勢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如市場大小、增長趨勢、傭工成本、交通便利、稅收制度、政治風險、匯率風險、文化差異、制度差異和政府政策等。毫無疑問,不同因素在區位優勢中的權重取決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和目標。區位選擇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決策之一。
這三個條件是相輔相成的。而在這三者的關聯中,區位選擇的作用和意義十分重要。
首先,區位選擇與企業的競爭優勢息息相關。一方面,企業的競爭優勢是相對而言的,不同的區位選擇意味著對自己的不同定位。例如,一個企業想要通過直接投資開拓東南亞橡膠制品市場,那么在越南和在馬來西亞投資建廠的效果可能就會不一樣。另一方面,區位也可以成為企業獲得新的競爭優勢的來源。這就是為什么那么多韓國、日本和臺灣的半導體公司在美國的硅谷設立分支機構。總之,區位選擇對企業發揮、保持和更新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區位選擇與進入模式選擇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定意義上說,區位選擇影響——甚至決定了——進入模式的選擇。比如說,如果投資環境陌生而且隱藏著很多的不確定性,找到一個能起到資源和能力“杠桿”作用的當地合作伙伴就可能是明智的選擇。在中國入世早期進入中國的外國公司多采用合資企業形式,除了受到當時中國政府的政策限制外,也反映了這些公司的風險規避和借助當地杠桿的決策取向。
總之,區位選擇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這個問題如果用我們時下流行的字眼“走出去”來表述,那就是:走到哪里去?
中國企業走到哪里去了?
為了對這一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我們搜集和整理出一套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包含了在1985年至2002年上半年間中國企業通過股權合資的方式走出去的中大型合資項目信息。其中,共有325個已經實際完成的合資項目有具體的東道國信息。表1總結了325個項目的區位選擇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企業通過股權合資方式走出去的區位選擇已經遍布五大洲近60個國家和地區。為了找出一些區位選擇的分別特點,我們不妨對除香港和澳門(共73例)以外的其它項目再做如下歸類:
·在北美共有28例,其中在美國有26例;
·在西歐、北歐和澳洲發達國家共有38例;
·中東歐及俄羅斯地區14例;
·在西亞地區6例;
·非洲10例,其中南非占2例;
·中亞地區4例;
·在南亞6例;
·在日本、韓國、新加坡和臺灣地區共有94例;
·朝鮮和蒙古有8例;
·在其他東南亞國家共有36例。
從上面這個歸類中,我們大概可以看出兩個分布特點:
第一,中國企業的海外合資項目在地理上更集中在周邊國家和鄰近國家。
不算港澳地區,在周邊和鄰近的國家和地區進行的合資項目近150例之多。這些投資項目又以文化相近國家為主。這種分布特點反映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在地理和文化方面的漸進性。這一特點和文獻中總結的其他國家(如瑞典)企業早期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特點是一致的。不難理解,地理上的鄰近意味著便捷的運輸交通,文化上的相近則意味著順暢的信息溝通。兩者都會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投資信心。
第二,中國企業的海外合資項目傾向于經濟發達和比較發達國家和地區。
上面歸類中的北美、歐洲、澳洲和東南亞的日韓新臺地區一共吸引了160例之多。東歐、俄羅斯和南非(共14例)的經濟發展程度也較高。這反映了中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具有鮮明的市場取向、制度取向和運營條件取向。以前曾有人提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應該遵循所謂“差半拍”的原則,即選擇那些在經濟發展上比我們稍差一點的國家和地區,因為這樣——按照這種觀點的說法——既能保證中國企業走出去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對競爭優勢,又能保證投資回報的實現。然而,我們的數據所反映的投資特點完全否定了這種思路。上面的分析表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區位選擇反而呈現出逆流而上的跳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