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領導下的審計署正向不透明的大型國企發起挑戰,但推動中國現代企業改制需要的不只是李金華
如果評選近幾個月中國最熱門人物,一定非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莫屬。6月23日,李金華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的《關于200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不啻是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引發了的全國上下的強烈震撼。
被稱為“鐵面審計長”的李金華在這場審計風暴中扮演的馬前卒角色有其個人性格因素。李工作作風強悍,雷厲風行。其母校中央財經大學曾請他回去講課,但他講課一回來就組織人馬審計母校。
當然,“審計風暴”并非由李一人獨力推動。本屆政府對審計署職能的重視,中國加入WTO后對政府及大型國企透明度的更高要求,是這場風暴的“第一推動”。
隨著本次風暴的不斷深化,中石化、中海油、中國網通和中國聯通等9家大型國企在2004年下半年將成為新的關注熱點。據悉,國家審計署對其企業領導人進行的離任審計從5月便已展開。
這9家公司的名單是中組部根據企業領導人任免情況于年初圈定,委托國家審計署進行審計,審計對象是企業的“一把手”,因這9家企業的領導人全部由中組部任免。這種“中央管理的重點骨干企業”全國共計53家。目前已形成大型國企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包括任中審計和離任審計,國資委與中組部每年都選擇幾家中央直屬企業委托審計署審計。
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年發生嚴重腐敗問題的大型國企,都沒有整體上市,中國銀行王雪冰案、國家電力公司腐敗問題等全都如是。審計署在今年初披露的中國人壽巨額違規資金的問題,也是發生在中國人壽整體上市之前。
上市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但是有了強制性的信息披露,投資者用腳投票,這些合力構成的內外部監督,對于大型國有企業向現代制度邁進,還是起到了相當的作用。海外上市的中石化、中海油、中國聯通,比未上市的國家電力公司和國有商業銀行,至少在制度上更接近于現代企業。
盡管如此,由于集團母公司的存在,上市公司的“純潔性”還是令人產生疑問。摩根大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就向《環球企業家》指出,國企上市公司的母公司仍然“完全不透明”,以及剝離優質業務上市后遺留下的大量問題,意味著上市并不能解決中國大型國企的根本問題。這位人士對正在接受審計的9家大型國企并不抱樂觀態度。
而更根本的問題還在于,審計署或許忙不過來。我國目前有大型國有企業4600多家,即便是要把其中53家“中央管理的重點骨干企業”審完一遍,以每年9家的速度,也要6年的時間。
顯然,要真正建立對大型國企的監督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光靠李金華這個孤膽英雄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