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名投資者都不能忽視家族企業在歐洲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如今這些擁有傲人財富的歐洲家族企業們正經歷著新舊更迭的加冕時代
家族企業在一般人眼中與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并不相容,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家族企業在世界許多國家的經濟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占據大量社會財富的名門望族理所當然地持續吸引了媒體的注意。有關這些家庭的花邊新聞和日常經營都為普通公眾和經濟分析人員所津津樂道。
根據《家族企業協會》的調查,美國78%的工作是由家族控制的企業提供的,它所吸納的勞動力數量占美國就業總量的60%,其產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在歐洲國家中,這些比例更高,而且,有數據表明歐盟中85%的企業都是由家族經營。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歐洲經濟的半壁江山都是由家族企業支撐的。著名的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估計,2001年有250萬的歐洲人身家百萬。相比之下,整個北美洲只有220萬人擁有如此多的財富。
需要指出的是,家族企業并不總是人們印象中的由家庭牢牢控制、夫妻店式的商業實體,它們很可能是多元化經營的龐然大物。根據法國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統計,1998年在巴黎股票交易所公開交易的250個最大的企業中57%是由家族控制。這一比例比5年前上升了9個百分點。世界很多著名的品牌如寶馬、菲亞特、歐萊雅等,都是家族企業創立和控制的。
世人對家族企業持懷疑的態度,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即使是在華爾街,人們也固執地認為家族企業不利于商業運營,因為分析家們總是懷疑家族企業會將維持家族利益放在優先地位,或者將管理職位提供給不勝任的家族成員,這樣做毫無疑問會損害股東的利益。一位著名的股票分析師認為,“華爾街總體上不信任家族企業,因為有時候最大化股東的利益與家族的目標不相容。”
相比之下,華爾街的擔憂在歐洲表現的更加明顯,因為很多歐洲企業家建立生意的目的就是要讓它延續好幾代人。IMD商學院的教授斯奇沃斯認為,“驅動歐洲家族企業的因素是其根深蒂固地對控制的渴望,如果必須在增長和控制這兩者之間做取舍,很多家族企業就會情愿舍棄增長的機會而保持對企業的控制。”
此外,大多數歐洲家族企業都是由家庭絕對控股的,并且在信息披露方面更趨于保守。它們只愿意披露監管者所要求的最基本的財務信息。因此,歐洲的家族企業在應對華爾街式的置疑時會有更大的壓力。
但是,對它們的經營構成最大挑戰的卻不在于此,而在于事業傳承。據統計,只有三分之一的家族企業能夠將家族生意成功傳給第二代,能夠傳到第三代的比例還要更低,只有13%。這有悖于那些家族企業創業者們的初衷。
不像他們的父輩,家族企業的新一代往往是在最好的商學院受到教育,并且在最好的企業工作過,這些因素使得他們更加同情華爾街對家族企業的負面評價。因此,當他們繼承了家族的生意后,發現自己處于很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他們必須立足于家族傳奇般的歷史,另一方面,他們還必須照顧到華爾街所要求的制度化的未來。
傳接的不連續隨處可見,在大多數情況下,創立者的家族會從主掌本企業的管理者轉變成投資者。歐萊雅化妝品(L’ Oreal cosmetics)公司由里里亞·伯特考特的父親于1907年建立,雖然伯特考特和她的女兒現在仍然呆在歐萊雅的董事會中,但已經沒有任何家族成員參與這家企業的經營了;卡爾和塞奧這兩個低調的兄弟也已經退出了他們建立的阿迪折扣商店的日常管理。
在意大利,本尼頓家族四兄弟如今已經是這個國家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和很多企業遇到的傳承困難一樣,本尼頓家族已經不再將他們年銷售額23億歐元的公司看成是家族生意了。雖然仍然擁有控股地位,但由于要將企業上市,本尼頓家族越來越依賴于外部的管理者,他們已經宣布本家族將會完全退出公司的管理。
意大利的菲亞特集團是最廣為人知的家族企業之一,但在事業的傳接方面,它卻準備不足,手忙腳亂,這不可避免地對公司的經營造成混亂。2002年菲亞特的虧損額甚至達到46億美元。
為了順利完成交接,父輩們也煞費苦心,希望自己的多年心血能夠在子女的手中發揚光大。佛羅西斯·平奧特從他的父親那里只是繼承了一個簡陋的木材加工廠,但到了今天,這個家族已經將自己的生意擴張成為零售帝國。它所涉足的零售業包括書店、拍賣行等,其中的一些零售店還成為了法國最著名的品牌,比如FNAC連鎖書店。
可是平奧特也已經66歲了,雖然斗志不減,目前也沒有跡象表明他會在近期內淡出本家族企業的日常管理,但毫無疑問他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傳接自己的商業帝國。在65歲的生日之前,他就已經宣布將自己控制的資產分成3份,以把它們分給自己的三個孩子,并聲稱他的大兒子將會成為自己的繼任者。
1999年,波瑞勒集團在美國的愛瓦城建立了一家工廠,到目前為止,它已經從美國市場得到了17%的市場分額。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教授羅德爾·卡洛克評價說,“這個家族本來可以呆在自己的地盤內,老老實實地做面條,但是年輕的這代成員看到了戰略機會”。
阿恩斯托·波特瑞里的父親更是從小對他培養,悉心教導。在很小的時候,阿恩斯托·波特瑞里的父親就告訴他將來本家族的醫藥生意要由他來接管。“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記得他把我抱到他的桌子上,坐在那里,并對我說,‘總有一天你將坐在我的凳子上。你也必須做出決策。’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阿恩斯托的家族企業于1906年建立于羅馬,是一家醫藥企業。阿恩斯托在哈佛商學院讀工商管理碩士時,其父總是讓人把企業的財務報表抄送一份給他,這使得他能夠知道家中都發生了什么事情。當自己的父親法比奧患了癌癥之后,阿恩斯托不得不快速成長起來,并于1996年接管了自己的家族企業斯瑞內(Serono),當時他只有30歲。
在年輕的阿恩斯托的領導下,斯瑞內很快就將自己的經營重心從醫藥轉到生物科技領域,到2002年,它的年營業收入幾乎增長了一倍,達到15億美元,進而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阿恩斯托認為家族經營有其巨大的優勢,這是非家族所不具備的,比如毫無疑義的決定權。他說,“他們(管理人員)知道決策從何處來。人們只是關注結果,而不是關注你是這個家族的第三代還是第四代成員”。
法國的拉各得若(Lagardere)父子目前還沒有進行交接的跡象,但他們之間的關系與其說是父子傳承,倒不如說是同事。父親杰盧卡在1950年創立了自己的企業,當時它只是一個很小的轉承包商,直到1980年他才開始醞釀進行多元化,并進軍媒體行業。到目前為止,拉各得若旗下共有220余種期刊,年銷售額達到140億美元,其中兒子阿奴達所領導的媒體業務的銷售收入占二分之一強,達到了80億美元。可以預計,隨著媒體業務的發展壯大,這個家族未來的成功傳承應該是水到渠成的。
就像斯瑞內集團一樣,歐洲的眾多家族企業在經歷新老交替的同時,也經歷著大規模的業務轉型,比如德國的奧托斯集團正在對電子商務進行大規模投資。可以預測的是,隨著交接的完成,歐洲企業必將出現許多新的氣息。
雖然家族企業受到普遍的置疑,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和學術界人士發現家族控制的企業比非家族企業的績效要好。彼得凱恩(Pitcairn)的董事會主席達克·喬基認為,“家族企業擁有更高的資產回報率,更高的資本回報率,以及更高的銷售增長率,并且它們的杠桿比率比非家族企業要小的多,這表明家族企業對自己的生意有更好的、更根本的了解。”
巴黎的一家名為奧多斯的股票經紀商編制的指標表明,在1991到2001的十年間,家族企業的業績持續超出市場平均水平,家族企業的股票價格上漲了446%,而根據法國最大的250家企業編制的股票綜合指數僅上升了233%。瑞士的斯勘梅地合內(Schmidheiny)家族控制的Holderbank集團一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水泥企業,并在超過40個以上的國家經營。斯勘地勒是另外一家由家族控制的商業實體,它是世界上領先的電梯制造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僅次于奧的斯電梯。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家族企業的績效要更好呢?原因可能在于家族企業能夠利用最新的管理技術,以及家族企業所有的內在企業結構。由于沒有足夠的股權,職業經理人容易屈服于華爾街的壓力,這就會引發高層管理者的短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