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增長的快速提升,廟宇、道觀的香火越來越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與角逐過程中,人們于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下,乞求家境平安、萬事順暢的心理也越來越強烈。無論是求財求喜,還是求得心靈的片刻寧靜,漸已成為一種時尚,在呼喚著人們內心深處一種靈性的復出。
在企業界,不管是男老板,還是女老板,信佛的人日漸增多。無論是在佛堂廟宇燒香,還是在飯桌上的商務交往,筆者時常看到或聽到他們虔誠的神情和相互禱告的聲音。這常使我聯想到老板與佛之間的許多內在關聯……
老板與佛的人性關聯
佛是什么?這是一個簡單而深刻的發問,歷史上曾經得道的宗派大師說:“佛就是干木頭棍”。從微觀方面來說,佛什么都是;從宏觀方面來說,佛什么也不是。色色空空、實無本相。佛就是事物存在以及我們生活的規律。佛是最具人性化的,佛理及其真諦,是勸人向善,渡人渡己,講的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而老板創業,做的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將企業效益回饋到社會,惠及企業員工和周圍的人,所以說,老板也是最具人性化的。無論老板們在主觀上如何考慮,但通過經濟創造,在客觀上為社會經濟生活不斷開創了新的前景。比爾·蓋茨可能并不信佛,但他一次次地拿出幾百億美元支持社會公益事業,救助弱勢人群,能說他沒有佛心嗎?
老板信佛的層次
有一個廣東的房地產商人,一直為辦理一塊地皮的手續不能落實而郁郁寡歡,他便通過朋友找到北京某寺院的一位大師幫他念經,祝他早日完成心愿。過了一年之久,那塊地皮終于得到了合法的手續批復,喜悅之余,他派妻子專程跑到北京給寺院送幾萬元的還愿錢,以示感激和恭敬之情。他認為大師的經誦發揮了效能,使自己如愿以償。此種案例,多不勝數,讓筆者頗為感慨。究竟是大師經誦發生了效能,還是他通過努力抵達了自己的夢想,不得而知。但我想,此位老板如果真是一心向佛,在他的商務活動中,一直遵循佛理,善待他人,以感恩的心態面對生活和工作,深明做人做事與佛理同源,這就是佛幫助了他完成心愿的潛在啟示。而這個案例所表述出的一個老板在無助的時候去求佛,或是為了求財求喜去寺廟里虔誠的燒一柱香,只是信佛的最低層次,不具有體悟與知性。
佛講五蘊,即“色、受、想、行、識”,我們要達到第二階段“受”的體悟已屬不易,何況要達到“行”與“識”的層次。
有些老板信佛是在于體悟與修心,他們會安排固定的時間鉆研佛理,靜心潛修,這是信佛處于第二個層次的老板。他們具有比較好的文化修養,世事練達,有開闊的視野,企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定規模。他們可以把對佛禪的體悟運用到生活與商務活動當中去,豁達的心胸使他們在社會活動中建立了比較好的人際關系,這得益于他們通過體悟進而不斷修正自身的心態和行為,同時,也將更益于接近自身發展的目標。但他們對佛理的潛修所得到的結論,是零散的、缺乏系統的,這主要體現為“根性”和“心智”的不足。
處于第三層次信佛的老板,已經完成了從“知物”到“知性”的轉化過程。所謂“知物”,也就是弘忍法師所講的偈語:身為菩提樹,心為靈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達到了對事物本體的認識;而慧能六祖所說的:菩提本無樹,靈境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達到了事物與心性內在關系的整體認識。有多少人、多少老板才具有“知性”呢?所謂人人有佛性,見性成佛,而又有多少人、多少老板能在抬頭望見桃花盛開的一瞬,頓見整個世界的春天?
很多信佛、求佛的人并不知道現在佛釋迦牟尼反對偶像崇拜,而只是迷戀于形式上的拜佛燒香。佛說:吾法念無念念,行不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這是佛對其信奉者所闡明的多么簡單而又深刻的理義呀!
有個別的老板,在“知性”上,已達到了無證無修的層面。筆者有幸看到海航集團的陳峰董事長在其著作中,細節化地完整地將佛理與企業管理有機地融會貫通,道出了企業文化精髓亦即佛理的深刻見解,其修為及心性可見一斑。
企業發展的較好階段,就是具有企業自身的哲學,而企業發展的最高境界就是企業文化理念和管理的佛學化。佛學博大精深,如果一個老板能在對佛的體悟與自身修正的過程中,頓見精義,這對于企業的發展而言,將獲得極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