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努力不夠,還要靠表演發光
在東方,“表演”從來都不是能力的一環,更不是正面的用語,它代表的是一種矯揉造作。沉默是金、埋頭苦干、謙虛穩重,才是正統的價值觀。然而,在西方,孩子們從幼兒園起,就被勇于發問、勇敢的秀出自己所鼓勵。
根據華裔學、商、藝術界領袖組織“百人會”5月份的調查顯示,在《財富》500大公司中,只有1%的亞太裔董事,但以人口比率來看,亞太裔的人口占美國人口的比率卻高達4%。為什么?這份報告指出,亞太裔在大公司董事會中人數極少的原因在于,亞太裔“不顯眼”。一些白人權貴人士對亞太裔刻板印象是“沉默的工蜂”,缺乏領導技巧。5月4日出刊的《今日美國報》則分析,這是因為亞太裔從不積極推銷自己,或爭取董事職位,僅謙虛的希望自己努力工作能被發覺所造成的結果。
事實上,在職場只有努力是不夠的;努力是必須,但是表演能力則可以讓一個人的努力與能力發光發亮,在目前全球化、注重跨國溝通的時代尤其如此。
表演是合宜的呈現自己
在職場的舞臺上,你希望被怎么樣看到?就像一個價值不菲的藝術品,如果被慎重地放在一個精致的絲質包裝盒里,你將會迫不及待的打開它;但如果裝在一個破牛皮紙袋中,你大概會把它扔在家里不顯眼的角落,然后自然的遺忘它。
所以在職場上,專業能力固然重要,你要如何呈現自己,也是個重要的競爭力。
根據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Albert Merribie一份為期十年的調查研究顯示,人們對一個人的印象,有55%來自外型與肢體語言,38%來自你的語調,剩下的7%才是話語。
“表演”是為了有力的溝通
這是否讓你大吃一驚?仔細去想,你就會發覺,如何“呈現”、“表演”自己這件事情有多重要。當然,前提是你必須要有專業,否則再怎么包裝,也是一個虛有其表的花瓶。然而,若你是個有專業實力的人,經過適當的呈現、表演,兩者將出現巨大的相乘效果,會在人群中迅速的被凸顯出來,進而累積出驚人的個人品牌資產。《哈佛商業評論》指出:企業是一個舞臺,讓你向你的客戶、員工和可能的買主展現你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