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一直潛心籌劃上市的中國建設銀行率先公布了其被銀監會批復的股改方案。按照這一方案,建行將以分立的方式設立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暫定名)和中國建設銀行集團有限公司(暫定名)。
與外界猜測不同,此次建行的分立劃轉至建行集團的資產實際上只占整個銀行的1%左右,更無人員、機構的大幅劃轉,因而更類似于一個控股公司模式。這種“大股份小集團”的架構,實際上是仍然保持了整體上市的初衷。
股改方案確定后,建行的上市日程已日漸清晰:在公告90天后即9月初,建行股份即將正式掛牌,屆時建行股份的董事會也將組建到位。而自6月中旬始,建行開始確定可能的戰略投資者名單以及討論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條件,同時分期發行次級債補充資本金。由于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談判一般需要4~6個月的時間,到今年年底前,這一工作將會殺青。由于不排除引入戰略投資者與上市同步進行,這意味著建行的上市仍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大股份小集團”
隨著建行股改方案的出臺,作為注資主體的匯金公司與建行、中行之間的架構已現端倪。匯金公司將成為建行股份的控股股東,約占85%的股份;建行集團由匯金公司全資所有,至多占建行股份10%的股份;另外為滿足股份公司發起設立的條件(至少有五家以上發起人),建行股份將引入其他幾家發起人股東。
事實上建行集團的設立,在很大程度上旨在為今后組建金融控股集團留足余地。因之新設的建行集團將并不下設分公司,因而并非與股份公司并駕齊驅的關聯實體。相對于股份公司龐大的27萬員工,集團公司也將只有區區100人左右。
另一個為人注目的步驟,即引入戰略投資者。據介紹,建行的戰略投資者選擇無外乎兩類,一是擁有技術和產品的全球性銀行;另一類是致力于銀行投資的“戰略財務投資者”。
上市安排是市場永遠關注的焦點。原則上香港市場將是最主要的上市地,輔之以美國的144A(即允許向機構投資者發售)和日本的POWL(即向社會公眾投資者發行),同時積極研究A股上市的可能性,即可能同步也可能分步進行。一種說法是在海外發行12%的股份,而在國內發行約8%的股份。如果按照20%的比例并以比較保守的價格計算,建行的融資規模將為500億~600億元。
財務重組的尾聲
去年年底,匯金公司向建行注入了225億美元資本金后,建行原有的所有者權益和當年的絕大部分利潤都被用來處置了850億元不良資產,使得2003年底,建行的不良貸款率從2002年的15.17%下降到9.12%。至此,建行的賬目上不良貸款的總額只剩下1935億元,其中次級類469億元,可疑類1375億元,損失類只有91億元。
目前,建行正在如火如荼地剝離可疑類貸款。根據此前公布的方案,央行將向建行發行票據,按照50%的價格購買其可疑類貸款,對于剝離貸款本金與央行票據票面值之間的差額,通過呆賬準備金予以核銷。這意味著除了不符合央行剝離范圍規定的少部分可疑類貸款,大部分可疑類貸款將被剝離。這一套組合全下來,建行的不良貸款比例將下降到4%以下。據悉,按照央行的時間表,到6月底,建行可疑類貸款的剝離有望完成。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建行不良資產的剝離并未就此告結:建行的2003年報只是境內會計師事務所中天銀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而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的審計要到七八月間才能完成,因此建行目前的各項數據仍需經歷國際標準的考驗。
與剝離不良資產同步進行的是發行次級債的舉措。外匯注資之后,建行擁有了1862億元所有者權益,不過截至去年底建行的資本充足率為6.51%,尚未達到8%的標準。因此今年六七月間,建行和中行將開始分期發行次級債,預計將分別先發行100億~200億元,12個月內發行完成400億~500億元,其發行對象是銀行、保險公司、財務公司、債券基金等機構投資者。
經過一系列財務重組,建行的賬面業績很可能花團錦簇,其資本回報率和股本回報率甚至高于香港的上市銀行。然而這畢竟只是賬面上的鬼斧神工,并非悉心經營而來,能否建立令人信服的經營管理模式,建行的長征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