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通貨緊縮為特征的21世紀,企業若沒有用高技術打造的獨特產品就無法生存,而日本制造業恰恰具有這種優勢
日本經濟正在恢復:從股市情況看,日經平均股價時隔兩年多又恢復到12000日元;從增長率來看,金融大臣竹中預計2003財政年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將大大超過原先政府預計的2%,而將接近3%。
制造業的出口蒸蒸日上
日本經濟為何能實現如此迅速的恢復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出口的大幅度增加。日本2003年的實際出口額為54萬億日元,超過了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約500萬億日元)的10%。日本經濟最大的亮點是出口,而掌握出口命運的行業則是制造業。如今,擁有世界一流技術實力的日本制造業,又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外部大好形勢。
日本經濟正是在巴格達陷落的去年春季開始回升的。伊拉克戰爭的結束表明,美國的軍事優勢在進入21世紀之后依然是不可動搖的。
建立在美國壓倒性軍事優勢基礎上的和平,使世界難以出現大規模戰爭。沒有戰爭,物價就不會上升,通貨緊縮的局面就將持續下去。
在通貨緊縮的經濟形勢下,企業與個人選擇商品的標準是大相徑庭的。個人購物的首選是價格,即首先必須“便宜”。但對企業而言,有三項標準是要比價格更優先考慮的。
第一是“質量和性能”。因為購買了性能差的機械或部件是沒法造出優秀產品的。第二是“信譽”。機器必須保證不出毛病,部件或素材必須沒有缺陷。第三是交貨期。
正是在這三項“非價格競爭力”方面,日本制品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在通貨緊縮的環境下,企業若不能以高質量為武器參與競爭,那就只能被淘汰。正是因為如此,具有上述優勢的日本制造業才會不斷接到大批訂單,日本出口才得以迅速增長。
在日本產品的買主中,占80%的都是企業,而占日本出口產品的80%的又都是以機械制品為主的生產資料及其零部件。包括汽車在內的面向個人的消費品,在日本出口制品中所占比率還不到20%。
既然擁有高技術實力是戰勝通貨緊縮的不二法門,那么對日本企業來說就沒有憂慮,因為無論匯率如何變化,全世界的企業都不得不購買日本制品。
世界第一的低消耗產業
眾所周知,日本制造業的技術水平世界第一,但其轉折點卻是1973年爆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此前日本企業的目標是“大量生產”,但是這次石油危機卻讓日本企業的經營者遭到了巨大打擊。為了生存,日本企業開始改變戰略,從“大量生產”變為“提高質量”。
為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日本企業提出了“節省能源”的目標。而要達到節省能源的目的,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提高技術水平。于是日本民間企業掀起了團結一致謀求提高技術水平的熱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鋼鐵業。因為鋼鐵業是最大的耗能產業,這在今天也是如此。但是在1973年時,鋼鐵業的能源消耗量高達日本耗能總量的18%。為了削減鋼鐵業的耗能量,日本企業采取了廢熱回收等措施。隨著電腦監控技術的提高,不僅日本的鋼產量已從1973年的1.2億噸降至2002年的9600萬噸,而且日本鋼鐵業已成為世界上耗能量最低的。
具有如此優勢的日本制造業,難道還有什么值得擔心的嗎?從中長期角度看,日本經濟的未來將是充滿希望的。
在以通貨緊縮為特征的21世紀,企業若沒有用高技術打造的獨特產品就無法生存,而日本制造業恰恰具有這種優勢。日本制造業將借通貨緊縮的東風,繼續發揮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