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集中使用各自的力量和有限的資源,印度才能發揮自身的潛能
上周我有幸身在印度,目睹了三個奇跡:首先,這個民主大國的選民將一個意識形態分裂的自大政府趕下臺;隨后,索尼亞·甘地證明了,自己比那些蠱惑民心、嘲弄她外國血統的政客更愛國。最后,索尼亞·甘地利用嫁入尼赫魯·甘地家族所獲得的權力,將一位杰出的印度公仆選定為總理。
新總理的任務
我認識曼莫漢·辛格已有30年,對他非常敬仰。身為印度上世紀90年代初的改革派財政部長,辛格拯救了自己的國家。如今他面臨雙重挑戰,一是要證明世俗政治聯盟的效力,該聯盟將取代以人民黨為首的聯合政府。二是要為印度創造更大、更普遍的繁榮。
那他需要做些什么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印度經濟的動向。其中有三點很突出:第一、自1996年以來,印度年均經濟增長率已放緩至5.7%左右,大大低于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后4年中達到的6.7%;第二、印度工業表現很差,自1996年以來,年增長率僅為5%左右;第三、農業領域表現低迷,自1996年以來,年均增長率低于2%。在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印度選民會唾棄人民黨得意洋洋的口號——“印度大放光芒”。
在為印度《商業標準》撰寫的一篇文章中,長期擔任印度前政府首席經濟顧問的尚卡爾·阿查里亞概述了七件頭等大事:降低政府動用儲蓄的水平;改善工業投資環境;實施政策,改善經濟增長中的就業狀況;制定振興農業的一整套政策;扭轉印度忽略初等教育與保健的局面;改革低效的電力行業。
如果我們進一步研究這份清單,就會發現兩個基本主題:一是徹底改善公共部門的狀況;二是掃除障礙,以增添工業和農業領域的活力。前一個主題又可細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同時采取提高稅收和減少浪費性支出的舉措,從而改善公共財政;另一方面,把公共部門的關注重點轉向它能獨立解決的事務,特別是初等教育、保健與農村基礎設施。
此外,還必須進一步放寬以下各方面的限制:國際貿易、農產品在國內的流通、勞動力市場,工業產品保留在小規模行業的狀況,以及金融領域。印度絕不會有中國那樣高的儲蓄率。只有盡可能有效地利用資源,印度才能加快經濟增長,并更快地減少貧困。惟有通過更激烈的競爭才能做到這一點。
奇跡能再現嗎?
辛格先生是同代人中杰出的經濟政策制訂者,像他這樣的人,能否履行這個日程表呢?唉,可能性很小。好消息是,他知道要做些什么,而且事實證明,新財長齊丹巴南在上回擔任該職期間,非常專注于改革。壞消息是,鑒于辛格所領導的聯合政府的性質,以及印度政壇的特點,大部分要做的事即使不會完全受阻,也會受到牽制。
對于只顧搶著瓜分蛋糕,而不是把蛋糕做大的“分利聯盟”,已故的美國經濟學家曼庫?奧爾森曾寫到其危害性。有理由認為,分利聯盟在印度政界比在任何其他民主國家的政界更加無孔不入。因此在印度,要實施會令涇渭分明的各個利益集團受損的變革,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不幸的是,目前所需的大多數變革剛好具有這個特點。更糟糕的是,許多變革甚至不在中央政府的權限范圍內,而要依靠邦政府采取行動。
在過去的20年里,印度已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只有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集中使用各自的力量和有限的資源,印度才能發揮自身的潛能。值得慶幸的是,對印度農村加大支持的需要,剛好符合上述要求。這個聯合政府由同舊印度公共部門聯姻的各個政黨組成,辛格先生必須讓這個政府相信改革具有壓倒性的必要。如果他做到了這一點,人們就會向他致敬,稱他為結束印度人民由來已久的貧困狀況,做出了最大的貢獻。他知道需要做什么。局外人所能做的全部事情,就是祈禱印度再出現一個奇跡。